云南非遗项目滇剧传承人吴正东:七十余载坚守 用生命诠释滇剧文化艺术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rwddl8 2021-08-02 15:50:39
浏览

  “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门祖宗的精髓传给后代,不能让滇剧在我这代断了脉”说这话的是云南昆明五华区非遗项目滇剧代表性传承人吴正东。

  吴正东,8岁踏入戏曲界,毕生将滇剧融入生命。从不后悔和退缩,亲自写剧本并导演的《杀狗教子》、《辨假识真》《悬崖勒马》等滇剧曾传遍大半个中国,红遍大江南北,过人的艺术才华,深刻阐发着剧作思想,演绎着艺术的张力……如今,已是古稀老人的他退休却闲不下来,以根植于内心的文化自信与坚守,在滇剧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用生命诠释滇剧文化的表演艺术。

  结缘:从戏曲之家走来

  

 

  图为舞台上演出中的吴正东 (右一)

  吴正东,1943年出生在云南保山一个戏剧家庭,他对于文艺的热爱与执着也源于自幼时家庭环境对他的熏陶。“我家五代人都是唱戏的,前面几代都是戏团的小角色,到我这代属于第四代,师从于解放初期云南三大武生之一——盖小玲。我、我姐姐、我妹妹,包括我儿子、姑娘都学戏了,我们整个家族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初见吴老,感觉他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声如洪钟、目光炯炯的老人已经78岁高龄,言谈举止中,满是对滇剧的痴迷和热爱,从一个对滇剧懵懂的8岁孩童,到如今在这个领域不凡造诣的古稀老者,他的故事耐人寻味。 吴正东9岁跟着姐姐学戏, 孩童时代生活贫苦,最初学戏是为了吃上饭,吴老编《背时歌》唱道“挨打受气忍饥饿,勤学苦练把戏学,两把真刀分左右,一点不到出差错,拳打脚踢扭耳朵,跌打生命油泼火,生死线上来回过,汗水泪水会同落……”。真正让吴正东将戏爱到骨头里是这样一件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我从旧社会的戏子变成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在我十六七岁时下乡演戏,百姓走十里路欢迎我们,那次我们演武戏演了一天一夜,村干部杀了一头羊招待我们,那是困难年代啊!从此我发誓一定要演好戏。”就是这份观众对滇戏的爱糅进了吴正东70年的人生里,变成了他一辈子的信仰,其间带给人们无穷的欢快,也留下许多令人黯然泪下的悲凉故事。

  坚守:用“初心”延续滇戏生命力量

  

 

  图为吴正东被命名为区级非遗项目滇剧传承人

  “京戏讲究美,川戏讲究特技多,我们滇戏很讲究生活。”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脱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作为一名戏剧演员,吴正东首先强调戏德。

  吴正东亲自写剧本并导演的《杀狗教子》,录完音吃饭时录音师专门敬了他一杯酒,说:“谢谢吴老,我是哭着录完音的,我对我的父母深感内疚,是你的戏又一次教育了我,我愧对父母”。这个戏的成功,让吴正东更加立足于观察社会,结合现实创作,还写出了《白扇记》、《剖腹验花》等优秀剧本。“艺术来自于民间,也要归还于民间”吴老强调。时代变迁下,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娱乐方式的渐趋多样,戏曲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变,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挤占了戏曲的发展空间,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习惯。当代人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更是造成了戏曲独特魅力的自我迷失,戏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吴老却从戏的初心不改,依然坚守着老一辈艺人身上的光荣传统。看到今天的个别演员缺乏戏德,靠一些低俗表演取宠,玷污着戏曲这项美好的艺术,吴老很是痛心。

  “滇剧的起源,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结果。明末至清乾隆年间,丝弦、襄阳、胡琴等3种声腔和部分杂调传入云南。这些中原戏曲的声腔和杂调进入云南后,遇到了云南方言、风土人文以及丰富的民间音乐,唱腔便改成了方言,音乐也融入了众多民族元素,就连故事也开始融入身边的事情。”吴老说,滇剧在保留了中原戏剧观赏性的基础上,极大地接了地气。正是对滇戏的全面了解,对滇戏怀有的这份敬畏和初心,吴老不仅能写,还能演,脑子里刻录下的滇戏有五六百场,爱戏爱到命里,为了追求滇戏之“真”,这个年纪上台还能文能武、能翻能滚,行当全面,他说“救戏如救火,为了演好戏,死活都可以不顾,哪里怕受伤!”。这份坚守使他成为滇戏里的第一高手,成为延续滇戏生命的重要传承力量,孜孜不倦的传递着滇戏的精神。

  传承:为滇戏留下火种

  

 

  图为78岁的吴正东近照

  滇剧,作为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传承人则是其活性载体,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鲜活地世代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传承人,オ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儿本是学戏的好苗子,功底很好!”吴正东叹叹气,现在女儿连看电视都不让他们放戏片,剧本都被她烧了好多,那是这个戏剧家庭的痛!“她一看见就伤心,她在滇戏的路上吃了很多苦,现在却不得不改行了。”吴正东说:“如今,戏曲剧种在消减,戏曲人才队伍在萎缩,戏曲观众在流失,滇戏的表演者、继承者、受众数量急剧下降,使得滇剧的生存陷入悲凉的境地,我就想为滇戏留一点火种,把儿子、女儿都送去学滇剧,不想却害了他们。”

  早年,吴正东的演出一票难求,接受过央视采访,演出片段曾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放,海外艺术爱好者向吴老及团队发出邀请,香港、台湾地区文化公司慕名高价求购《目连救母》等传统戏剧资料被婉言拒绝。过去的骄傲,当下的唏嘘,吴正东心中五味杂陈。

  毫无疑问,改善非遗滇剧传承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目前保护民间艺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国家已经对此予以重视,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拨了专项资金。失去传承人,遗产会变成死的东西,就没有保护的价值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口耳相授的过程,要想避免人亡艺息、人亡剧息的悲剧发生,就必须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以及鼓励其向下传播(带徒弟)。”七十余载年华缓缓流逝,吴正东献身艺术的心始终坚定不移,而光彩夺目的非遗舞台后面,一位老艺人满身“宝贝”无人能传,满肚子好戏无处可演的悲伤让人深思。

  “滇剧作为云南的特色剧种,不能让它在我这代断了脉,我现在还记得十几万字的剧本,那些我的师傅传下来的滇戏正统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多想在晚年为自己奉献一生的事业再贡献一份力量,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多有些机会给爱好者分享一些滇剧精髓,让我们云南的滇粹传承下去。”这位壮心不已的老艺人话语中有几分豪迈。(李明武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