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虚静堂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守永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rwddl8 2023-06-26 15:33:54
浏览

  承千年文化 ,传中医馨德

  ——访沧州市虚静堂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守永

  

 

  早在我国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中医。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医理论,出现了解剖学,医学开始分科,那时已经采用了“四诊”法。西汉时期,中医已经开始运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以及铜钥匙等。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张仲景著有伤寒论记载113药方世为经方。而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凭借着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声名远扬。唐朝时期,孙思邈收集了5000多个药方,采用辩证治疗,有着“药王”的美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了翰林医学院,此时的医学分科已经趋近完备,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并出版了《图经》。可见,中医学融入了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文化传统和医疗经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相互斗争过程中积累的人类宝贵财富,是数千年医疗实践的积累和升华。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上的独特优势,让中医药在维护全球人民群众健康上发挥更大作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中之重。沧州市虚静堂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守永深深扎进中医药浩瀚海洋中,他立志要做一名坚定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者,更要成为一名发扬传统医学国粹的创新者,他始终在中医药传承的道路上坚守、前行,主动担当时代赋予中医药者的使命,践行着“学以致用、造福人民”的理念与信仰,向着自己坚守多年的梦想不断进发。

  自幼学习心怀热爱,勤学苦练善于脉诊

  王守永的姥爷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在中国建国初期,因中医人才短缺,姥爷关闭家中的药房,主动请缨到公社的医疗卫生院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王守永在姥爷的熏陶下,自小对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王守永自幼身体瘦小,体弱,经常生病。俗话说久病成良医,王守永从小就习读医书,《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宗金鉴》他日夜苦诵,焚膏继晷,很快便掌握了中医基础知识。同时,对于一般的感冒发烧他也基本都能自己应付。长大后的王守永没有直接入医行,而是学习了电子专业,毕业后从事家电组装维护工作。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也只有热爱才是长久坚持的动力。几年下来,王守永渐渐发现自己并不热爱此时的工作,于是在2013年他便正式转入医行。后来,他建立虚静堂健康咨询有限公司。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王守永深知中医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他终日专心致志,手不释卷,常常读至深夜,或起于鸡鸣,吃饭、走路、寝前、醒后,无时不在口诵心惟。每一次奔跑,都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取决于中途的点滴积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长年不懈的刻苦攻读和临证实践中,他的医理逐渐融会贯通,医术日益趋于醇熟。

  在从小的研读和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王守永尤其擅长诊脉。脉诊可以帮助我们考察人体气血运行的状况,了解人体阴阳盛衰的变化,是掌握内脏生理功能正常与发病的关键,为进行准确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小时候,王守永便在姥爷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练习脉诊,苦读《濒湖脉学》、《王叔和脉经》等几家脉学专著,了解了二十八道脉每一道脉的运行规律,明确了有病与无病脉的变化。人的血脉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如:河流就像大地的血脉一样,它每年都随着季节的交替、气候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着。掌握了河流的规律,人体血脉的变化规律也就容易掌握了。王守永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每一个事物,手触自己的脉搏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不断的摸索,终于悟出了四季脉的交接点和瞬息变化的时间,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试验,对于王守永诊断患者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的异常有很大的帮助,这对于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深耕鼻炎研制良方,君臣佐使治标治本

  王守永在行医过程中慢慢发现,有些人格外的脆弱,哪怕是一丁点儿花粉、一点儿冷空气都能被他们敏锐的感知到,这就是鼻炎患者。很多人都认为鼻炎不是一个严重的疾病,但是就是这样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疾病,通常都是久治不愈,喷嚏不断、鼻涕不断、影响睡眠、影响形象……小到幼儿,大到中老年人,受鼻炎困扰的人不计其数,曾经有一次,王守永自己也得了鼻炎和咽炎,他深刻体会到了此类患者的不易。而目前市场上,针对鼻咽炎患者的药物数不胜数,西医主张药物及手术治疗,较为常用是鼻喷剂。其次为手术手段,虽然通过手术病症可以得到缓解,但大多数都是暂时性的,时间一长极易复发。看着众多受困于鼻炎的患者,王守永便对鼻咽炎类疾病做了深入研究。

  王守永说:“大部分鼻炎的产生,都是寒邪侵袭,阻滞经络,导致气血瘀滞,循环不畅,呼吸道与嗅觉器官出现感染,鼻粘膜破损,人体免疫力降低,有害细菌在鼻腔滋生形成鼻毒淤积,鼻子就开始发炎,引发鼻塞、鼻痒、流鼻涕、打喷嚏等不适的症状,所以鼻炎要从根源进行调理。”王守永在深入研究了古人针对鼻咽炎的方剂后,形成了自己新的体悟。首先,药材方面坚持药食同源,不仅让成人年能服用,还能适用于3-4岁的小孩,老少皆宜。其次,王守永的药方坚持中医的基本理论“君臣佐使”。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方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将其分别称为君、臣、佐、使。更重要的是,药物经过配伍,能够增强疗效,随证合药能够适应病情需要,同时还可以监制药物的烈性或毒性。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主要针对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也就是“证”,再根据“证”来制订治疗的法则即“治则治法”,然后根据治法选择相应的方药,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药物防治疾病是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偏,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胜偏衰,使之恢复平衡。

  王守永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案例:有一名大学校长常年受到鼻窦炎的困扰,患者需要经常在公开场合发言,因为病情严重,时常觉头昏、头痛,伴倒吸涕,偶有鼻塞、鼻痒,时刻要带着卫生纸,给生活和形象带来了不便,同时他的睡眠也常受影响。虽然曾尝试过手术治疗但是又复发。经过朋友介绍,该校长找到了王守永,通过开方治疗后,该患者症状有所改善,慢慢地摆脱了多年的痛苦,非常感激王守永的帮助。多年来,通过多方的临床实践,王守永的鼻咽炎药方通过压片形式服用,直达病灶。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不穿刺,真正地实现治标又治本。

  崇尚养生顺应自然,积极倡导全民学医

  王守永对中医养生也有深入的研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从老子的恬淡寡欲,到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可以看出,中医养生文化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王守永提倡自然养生之道,“人是天地所生,人要健康,就一定要顺应天地。天地有道,人亦有道,人道要顺应天地之道。”提倡“天人相应”、“因时制宜”、“子午流注”、“五运六气”等养生理论体系,更重视四季养生防病,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人也须顺应生、长、收、藏的特点,方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只有顺应自然,生活有规律,得天地滋养,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方能达到寿而康之目的。

  如果说中医在近代是一头睡狮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逐渐露出了他的獠牙,在各种医疗危机中大放异彩,而国家也被中医的光彩所吸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国的中医药》的出台昭示着国家对中医的诚意,也向世界宣告中国坚定发展中医药的决心。在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大展拳脚,用事实改变了人们“中医是慢郎中、老古董”的认识误区,为中医参与重症救治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医药发展事业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也让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有了更高期待。中医养生回归重新成为国人生活方式是大势所趋。对于中医药良好的发展态势,王守永倡导全民学习中医,中医是国学,是哲学,是国粹,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是一种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生活方式。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学中医!特别是从孩子抓起。从而人人做到自查、自知、自治、自救!小病不出门,大病早知道,把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医有了更大的发展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对于解决我国就业难题,亦或是号召更多的农民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等方面颇有益处。王守永也坚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将会有更多的青少年对中医药有深入的认知,将来投身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