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东魂西技,笔墨精神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001编辑 2021-08-08 11:43:21
浏览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国画运动”中涌现出了一系列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的作品,中国的艺术家开始探寻结合讴歌时代精神、传统笔墨功夫、现代叙述话语三者的表达形式,而傅抱石便是其中的先行者。

  如何在传统山水、革命事业之间建立笔墨关系,是傅抱石一直思考的问题,他很快找到了突破口——毛泽东诗意山水画。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放置在人民大会堂的巨幅画作《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关山月作品《江山如此多娇》

  1959年,傅抱石、关山月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正式亮相,它拥有毛泽东主席的书法题字,在周恩来、陈毅、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指导下完成。脱离了传统的审美范式,《江山如此多娇》成为了告别旧笔墨的划时代巨作、树立新山水画作风标的里程碑。

  同一时期的李可染急起直追。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曾在《人民美术》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谈中国画的改造》中谈到,如果中国画能够真正做到和人民大众、革命事业相结合,它翻身的日子也就来了。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李可染创造了多个“新山水画”的全新图式,成就不遑多让。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

  1962年至1964年间,李可染完成了七幅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描绘出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丰富、深邃的内涵。吴冠中评价道:“李可染采用光影手法加强远近感,他剪凿山的身段以表现倔强的效果。”

  不得不提的是,李可染穷尽了红色的渲染之能,开创了“新国家山水”的“颜色革命”,有别于唐代的金碧山水、宋明的青绿山水,他在画中大量使用朱砂、朱膘,如油画般的笔触和强烈的视觉效果,造就了一个时代的“红色经典”。红,不止是秋色,更是本色。

  

 

  李可染画作《延安颂》

  1972年,《延安颂》问世,李可染采用的“近景视角升高”与《江山如此多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宝塔——这一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出现在了山水画之中。两年之后,进入人们视野的《韶山》更加别出心裁,喧闹的军装队伍与飘扬的红旗是人们雀跃、欢欣的外化表现,也意味着祖国迎来了新的希望与荣光。画面中,毛主席故居立于群峰拱抱、万木峥嵘之中,表达了人民对领袖的拥护和深厚感情。

  

 

  李可染画作《井冈山》

  经过反复斟酌与推演,1976年前后,李可染连续创作了十几幅《井冈山》,而《井冈山》是李可染化“写境”为“造境”的典范之作。

  厚重、浑莽、险峻是画中井冈山的性格,气象雄浑,杂木丰茂,更是一种崇高壮美的审美境界,也让观者将这座大山与中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祖国的壮阔河山与新时代的革命精神在李可染的笔下熠熠生辉,他将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造型,更让这位大师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许钰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