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柳琴戏,唱响拉魂腔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001编辑 2022-07-15 10:33:30
浏览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近年来,我国的戏曲类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此次非遗实地调研活动,我们小组就对河南永城柳琴戏进行了调研,由于我不是河南省内的,所以就由我的搭档进行采访,我则是完成一些其它任务,虽然我没有去实地调研,但还是在与搭档的交流协作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也对柳琴戏这项非遗有了更深的了解。

 

随着调研开始,我开始搜集资料,确定采访问题稿,这时,我才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有一定了解。永城市柳琴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豫东地区稀有剧种之一堪称“河南一枝花”,主要流行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起源于清乾隆年问,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柔润婉转、高亢圆脆,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拉魂腔”。在永城,有“不听拉魂腔,吃饭都不香”之说。

 

现场柳琴戏表演剧照

 

在2009年,永城豫剧团和永城柳琴剧团合并,正式定名为永城市豫剧团、永城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我们的采访对象徐庆楠老师是2006年开始入职剧团,现在是永城市柳琴戏第四代传承人,其实徐老师很年轻,是剧团里众多年轻演员中的一员。

 

通过此次调研,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以及非遗戏曲演员们对戏曲的热爱和他们为戏曲艺术的付出和努力。非遗戏曲表演确实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此徐老师也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就知道了。”所以他们每天坚持练习,同时也要不断积累表演经验,才有了台上精彩绝伦的演出。这些非遗传承人,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

 

接受采访时的徐老师

 

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舒缓隔离点群众和居家人员的心理压力,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特组织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的青年演员们为大家线上直播演出。直播中青年演员徐庆楠、王现、彭莎、张玉在在直播间和网友们进行着轻松互动,三个多小时的直播时间里,她们边说边唱,一段段戏曲里的经典唱段令听众们大饱耳福,走下舞台,转战直播间,镜头将观众和戏曲距离无限拉近,不仅缓解了疫情宅家的压力,也让人民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