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沿黄人民筑起幸福大道(上)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admin 2021-08-11 16:00:14
浏览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沿黄生态廊道项目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许霞 通讯员 刘晓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宁、天下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当作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来抓,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

新安县沿黄生态廊道仓头段局部航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河南省迅速行动,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先手棋”,强有力推进沿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着力构建完整的沿黄自然保护地体系。洛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作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工程来推进。其中,新安县沿黄生态廊道项目位于新安县仓头镇王村村与孟津区交界处,终点止于新安县石井镇王家沟村与三门峡交界处,全线共涉及仓头镇、正村镇、石寺镇、北冶镇、石井镇五个乡镇,52个行政村,道路全长139.825公里,估算投资约8.5亿元。

在这场黄河生态“保卫战”中,来自中国铁建旗下的施工劲旅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表现得尤为耀眼。半年多来,沿黄生态廊道项目广大建设者,在项目经理张宝军的带领下,脚踏实地、团结奋进,充分发扬铁道兵“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让新安县黄河南岸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排兵布阵谋得致胜先机

 

在新安县,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已渐入佳境。来到仓头镇附近的黄河南岸,线形规整的沥青路面已经画上了蓝绿黄三色标线;生态廊道两侧松柏挺拔、冬青簇拥,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摇曳着斑驳的光影……

张宝军经理陪同公司副总经理王小庆(主持经理层工作)检查工地

“沿黄河生态廊道,是一条生态之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沿黄生态廊道项目经理张宝军指着小浪底库区和岸边的绿地说:“我们的项目完工后,可以有力地拉动当地经济,可以发展旅游、种植、采摘、游乐等各种经济形态,并对黄河沿岸生态治理和环境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干好这项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承担了沿黄生态廊道一期仓头段(一、十标段)、石井段(八、九标段)及二期仓头段(二标段)的施工建设任务,项目管段主要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孟津县,工程量主要包括土石方、路面、交安、绿化、附属配套等,路线全长约76公里,于2020年10月底进场。

刚一进场,就有几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让刚刚走马上任的张宝军感受到了压力。一是项目管段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合同段,各施工点途经悬崖峭壁,工程跨度大,原材运输耗时费力,管理难度及施工成本明显加大;二是小浪底水库沿线沟壑纵横、山体滑坡时有发生,给线路勘测及测量踩点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三是地方政府关注度高,工期紧张、任务艰巨。

“我们一上场就像接力跑运动员一样,起步就是冲刺。”张宝军告诉记者,上场后的一期工程,业主要求一个月内完成土石方开挖。众所周知,靠山临崖开路,土石方工程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且施工林区荆棘密布、荒路崎岖,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硬仗。

据项目总工程师贺胜卫介绍,为了严格遵守小浪底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库区绝大部分区域都不允许爆破,面对巨大的土石方工程量,就必须大量引入凿挖设备。如何配备设备,才能形成最大生产力,考验着项目管理团队。

路面标识标线

在十多年的筑路生涯中,张宝军经过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的锻炼,譬如大西高铁临潼联络线特大桥跨越三条高铁钢箱梁顶推施工,长197.5米的钢箱梁,重量达1990吨,在30米的高空上顶推255.5米,创造了国内最长、顶推距离最远、且连续跨越三条高铁的钢箱梁顶推施工纪录。在河南荥阳G234项目建设中,张宝军作为项目部总工程师,各项工作开展非常优秀,先后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善于谋划,善打硬仗,是一名优秀的实干型技术人才。来到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一线首次担任项目经理,他很感激组织的信任,也倍感压力。

“战线长,土方量大,时间紧,我刚上场时,在石井镇宾馆里住了四天,一想到工程该如何运作,晚上都睡不着觉,每天一边跑现场,一边考虑项目整体机械配置。”张宝军告诉记者,结合自己任项目总工程师以来积累的现场经验,自己慎重思考谋划,决定采取多开作业面的方式提高施工效率,对工程量反复测算,反推挖机型号和数量,同时积极和施工队沟通,用精准的数据构建起成本收益模型,说服施工队增加设备数量提高施工效率。譬如地质为沙层,就采用360挖机,地质是卵石层就配480挖机等,此方案实施对干好土方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在项目管理、征地拆迁、后勤保障、物资供应等各个方面,项目团队也精心谋划,遵循环保、节约、优质、高效的原则,明确了思路,形成了全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沿黄生态廊道项目团队共28人,其中一线施工管理团队14人,后勤团队14人,整个团队非常精干。张宝军认为,要提高管理效率,就必须权责清晰,发出指令一定要和岗位职责匹配。“所有人都必须负起责任,汇报工作要拿出清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我只会给两个回答,行或者不行!只要行,立即现场签字执行,提升工作效率。”张宝军说。

干工程,征地拆迁永远是“先头部队”。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征拆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从县、到乡镇、再到村委会都全力配合工作,当地群众对项目建设也非常支持,有时候来不及处理地表植物,我们打声招呼,先连根挖起来放一边,群众再慢慢拿去处理,也没什么怨言。”征拆办主任梁正奎告诉记者,由于项目属于EPC模式,他们还针对征拆难点,及时和设计方沟通,遇有确实困难,就及时更改设计方案,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边坡防护网安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面对紧张的工期,物资部门全力出击,战果卓著。“譬如二期工程仓头段20.7公里战线,按照工期水稳材料要求10天铺设完成、沥青要求5天铺设完成。在和水稳材料供应商谈判,要求一次性供货时,对方有所顾虑,通过积极的协调沟通,建立了诚信可靠的供料关系;为扩大产能,项目部预付50万元货款,供应商股东增资50万元,在达成一致的当天下午就开始出货,确保现场火速开工。”物资保障部部长冯斌斌说。

精心谋划下,一场史无前例的“闪电战”也同步开启……

 

兵贵神速展现铁军气魄

 

“我来项目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似乎都被压缩了!半年来,几乎每一分钟都当作三分钟在用!”张宝军回忆说,一开工,全体职工连同施工队伍就进入了“连轴转”状态。

土方工程,是整个项目的核心之所在。项目部配齐资源,多开作业面,实现了土方工程施工遍地开花。张宝军回忆说,8标有一公里土方量接近6万方,他们配备了6台挖机,其中4台在作业面开挖,2台装车,运土卡车昼夜不停施工,工地机械轰鸣,车辆来回穿梭,车灯划破长空,连业主领导来现场,都被挑灯夜战的场景震撼了。在整个土石方施工中,他们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开工后短短一个月时间,项目部就完成了100万方土石方的挖填施工,实现完成产值一个亿,创下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土石方会战施工的奇迹,第一仗就打出了铁军战无不胜的气势。

交安工程

卓越的施工组织,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在长达70多公里的多个标段上,广大干部职工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把偌大的工地,变作了紧张有序的“流水线”。“土石方工程清理完毕,只要路面成型,立即开始碾压、软基换填,开始轧板实验、进行交验,一次路基成型交验后,马上就开始铺设水稳层,七天后进行强度检测,一分钟都不耽误。”安质部长张培昕介绍说。

项目部还采取并行推进的方式实施沥青、交安、绿化等分项工程施工。“铺一公里水稳出来,马上就是沥青摊铺,一周时间,绿化、交安都能完成,马不停蹄。”张培昕补充说。

激流勇进、一往无前,是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团队在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中展现出的最突出特点,无论挑战多大,他们总是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

“在做仓头段2标20.7公里水稳层的时候,业主给我们下达了10天完成的目标。”副经理史玉龙介绍说,为了完成这一突击战,他和管理人员、施工员、后勤人员都是24小时蹲守现场,遇到任何问题立即现场分析解决,需要项目经理决策的,只需用电话汇报,经理张宝军就可以马上拍板。一个作业面完成,马上进行下一个作业面,确保施工连贯紧凑。由于铺设水稳层的时候正值冬季,气温低达零下10多度,所以他们坚持连贯作业,只要前面铺设过去,马上就覆盖保温层进行保温,确保施工质量。如果遇到雨天,就转向安防工程,总之就是争分夺秒,见缝插针,绝不浪费一秒时间。

“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完成业主下达的目标,履行企业承诺。要干好项目,既要有责任感,也要有执行力。在施工现场,每个人我都指挥得动,不管是来自哪里的队伍,始终把‘服从’放在第一位。这也是项目经理赋予我们现场指挥管理的权利。”史玉龙感慨地说:“10天时间拿下20.7公里的水稳施工,在公司历史上是史无前例,恐怕也是很难超越的。”

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沿黄生态廊道各个标段从开工至今一直保持势如破竹的推进态势。据项目计划部部长夏金阳介绍,从2020年11月开工,到2020年12月底,项目部就完成了1.7亿元产值,春节过后,项目部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开展“大干40天”劳动竞赛,2021年3月20日-4月19日,一个月时间再次完成了1亿元产值。(国际商报记者 许霞 通讯员 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