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棠阴夏布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项目市级传承人宋志学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rwddl8 2021-10-21 10:55:44
浏览

  匠心欲展经纶业,棠阴夏布中华情

  ——访江西棠阴夏布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项目市级传承人宋志学

  

 

  夏布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罗纹布,又名苎布、生布、麻布、扁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耕种和使用手工纺织夏布。夏布是纺织品里的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布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曾记录过夏布的身影:“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通过一名青年男子的口吻,赞美了勤劳可爱的浸麻女子,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非遗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民智慧的象征。棠阴夏布织造技艺原发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并通过民间的交流往来而得以传播,又因地域文化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区别、审美取向的不同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在非遗传承人宋志学看来,要从父亲宋树牙等老一辈匠人手中接过文化传承的重担,打造夏布织造人才培养体系,为夏布文化传承和发展积聚力量的传承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千年传承,保护文化遗珠

  棠阴古镇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城东部的宜水河畔,是江西省四大名镇之一。棠阴地处武夷山脉与雩山山脉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发源于南部崇山峻岭的新丰西华山东麓的宜河中游,水流平缓,清凉见底,且含多种矿物质,东西两岸全为卵石沙滩,坦荡如砥,具有漂晒夏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曾有“药不过樟树不灵,夏布不到棠阴不白”之说。在历史上,棠阴夏布早在唐朝期间就已盛行,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棠阴夏布曾名扬海内外,与万载夏布合誉,素称为江西省近代纺织业中的两颗明珠。

  出生于江西省万载县的宋志学,自小学起就开始在学习之余帮助家里做夏布。历经千年历史积淀,打麻漂白、绩纱挽麻团、牵线、穿筘、刷浆、织布、漂洗、印染等工序依然是传统夏布生产绕不开的主要工艺流程。父亲宋树牙也是从小就跟着父亲全面学习夏布织造技术,初中毕业后留在黄村的村小学任教,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参与夏布的生产和织造,1977年,父亲被调到了高城乡供销社工作,组织夏布生产,专收夏布,1979年到1987年这十年间,父亲在县供销社,驻赤兴等片区,专门从事夏布生产、供销工作,1988年以后,父亲自办黄村、双志夏布厂并一直兼任双志夏布厂厂长,专门从事夏布织造技艺传承、夏布生产、经销和出口工作。2008年文化部授予宋树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迄今为止,这份荣誉在江西省独宋树牙一人,全国也仅两人有此殊荣。父亲身上一直都有中国古代独有的儒家气质:富有君子风范而不古板迂腐,认真踏实而不墨守成规。在父亲看来,做人最重要的品质莫过于“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坦然处世,仁义为先。这种良好的家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宋志学的个性,让他在人生路上穷则独善其身,不以箪食瓢饮为耻,不被斗室陋巷所困;达则兼济天下,报效国家,回馈社会,胸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

  

 

  

 

  棠阴是全省三大著名夏布生产和集散中心地之一,明清鼎盛时,棠阴集镇五里长街商店栉比,有三万六千人烟,十有九家吃夏布饭,十里河埠商船云集,夏布内销全国南昌、九江、上海、天津等地,外销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由此衍生出“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说。1922年,棠阴夏布在巴拿马博览会展出,获优质纪念奖。1939年秋,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纺织科毕业的江西学子梁帮柱和欧阳西生奉江西省教育厅命令前来棠阴筹备创办了麻织学校,校舍设在吴氏八府君祠,除开设的普通中学基础课程外,另设了苎麻、漂染、纺织、机织、意匠分解等专业课程,早晨、上午上理论课,下午进厂实习,在短短七年时间里,培育了200多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然而,日军入侵的炮火却打破了这里原有的和谐安定,为了躲避战乱,不少教师和学员离开学校和家乡,在外漂泊,很多人从此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自此,棠阴夏布便逐渐从辉煌走向没落,尽管建国后政府也曾设法扶持过棠阴夏布产业,但由于夏布织造全程手工制作,效率低、成本大、利润小,棉花的引入和现代纺织业的兴起对其冲击极大,传统的手工业市场竞争力无法与现代工业相抗衡,夏布织造业逐渐萎缩,熟悉夏布织造的师傅越来越少,从而给政府抢救棠阴夏布织造技艺造成很大的难题,可以说,棠阴夏布织造技艺若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人才会继续流失,届时也将面临“人亡艺亡”的危险境地。

  涅槃新生,从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点、服务时代需求开始。看似粗粝却触感柔软,看似简洁朴素却经久耐看的夏布完美的与中国人韬光逐薮、含章未曜的品质相契合。在过去,夏商周以来就用传统服装面料的夏布来做礼服、朝服、深衣、巾帽等,如今,由于棠阴夏布受过战火的影响,想要再做成衣服,就必须有专业的服装厂合作。但在宋志学看来,取材于自然,又是纯手工制作的夏布可以衍生的产品还有很多,自己要做的就是让夏布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就这样,由宋志学参与的箱包、门帘、凉席、杯垫、胸花、围巾、帽子、鞋子、袜子、笔记本、茶几垫和布老虎等原创夏布产品便相继问世。

  在设计上,宋志学以百搭大方为基础,时尚流行为主要设计方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棠阴夏布,只要夏布饰品开始在年轻人之间流行,那么夏布的传承就会有希望。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年少时光,宋志学就觉得大家一起做夏布制品时是一副如画般美丽的场景:每到苎麻收成时,村子里就有人剥麻,有人刷浆,有人绩麻……大家用夏布做门帘、做蚊帐等日用品,处处可闻机杼声,一片欢乐祥和。其中用夏布做的凉席等床上用品用来非常舒适,与市面上其他材质相应产品对比来说,夏布的麻质分子结构松散、强度极高、质地轻、孔隙大,吸湿、吸汗、导热、透气性甚佳,抗霉菌性也不错,不易受潮发霉,再经过特殊工艺除去粗糙感,是十分适合做床上用品的材质。宋志学表示,每种材质都有自己不断精进的好工艺,但是就他自身感受而言,还是觉得夏布是做床上用品最经济、最适合的材料。此外,用夏布做成的包、袜子、鞋子等都非常美观大方,笔记本制品等学习用品也别具一格,可以说,夏布的可拓展领域十分广泛。

  励志竭精,弘扬工匠精神

  非遗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形成的文化和智慧结晶,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生动的文化印记。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和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社会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其重要的原则。非遗保护和传承需要坚持以人民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同时保持与时代同步,将非遗传承发展融入当代生活中,不断释放强大的内在活力。

  非遗源自生活,其保护与传承也应回归生活本身。据介绍,为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宋志学深入深度贫困家庭以及有学习需要的家庭,通过“手把手”、“面对面”免费培训指导,向村民传授夏布的织造技艺方法,这种一把剪、一根针、一根线、一块布就能实现“居家”自足的方式,让一些不便于外出打工的家乡人找到了新出路。在这些做基础绩纱的农户中,不乏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和个人:有人家庭负担很重,有人身体不适无法远行,有老人不愿意依赖儿女,但让宋志学十分感动的是大部分人都不减学习和劳作的热情。宋志学表示,绩纱、上浆和织布是最繁琐的,绩纱就是手工将经自然漂白后的苎麻,撕开成片,卷成一缕缕,放入清水盆中,然后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苎麻细丝,放在大腿股上,用手捻接成细小麻纱线,再卷成如茧状纱绽一样小团缕。此外,上浆和织布环节也需要十分细致耐心,才能做出好的夏布。一方面,宋志学对成绩优秀,能完成工作任务、制作产品精良的农民,采取招工、计件合作等多种方式,通过“公司+群众+传统技艺”的运营模式,促进其劳动就业增收,尤其重点带动贫困户增收,使得人均每月增收500元至2500元;另一方面,宋志学也在积极寻找争取让这些朴实可敬的农民能够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可以脱贫致富,不用再外出漂泊,做到一边兼顾家人,一边赚钱养家的新出路。

  “我们这些人祖辈都是只知道好好种庄稼、用心做手艺的老老实实的工人、农民。因为战争断层了这么些年又因为现代纺织业的兴起无法满足产量等需求的棠阴夏布纺织手艺,现在该怎么用年轻人的方式运营,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棠阴夏布,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提到如何更好地推广棠阴夏布,宋志学这个朴实的匠人总是有些无奈,这些年来,他使用自己的积蓄补贴主要技术人员的方式留住人才,同时也希望增加棠阴夏布的附加值,让那些绩纱农民能够提高收入,能通过现代营销手段,让非遗产品从深闺走向市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扶贫功效。

  为了打开销路,宋志学也尝试过在淘宝平台宣传,但由于自身是重技术而不擅营销的团队,加上不知如何去寻找靠谱合适的运营平台,因此淘宝平台的流量也并不多。事实上,这也是很多非遗产业所共同面临的难题:很多非遗项目位于欠发达地区,由于对消费需求的不敏感和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很多非遗产品缺乏销售渠道。因此,宋志学迫切希望能够有相关的有识之士可以教会自己和团队如何借助国内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将棠阴夏布纺织工艺非遗宣传与新传播手段相结合,通过线上展示、话题参与和互动直播等多种年轻人喜欢的玩法,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不断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如何将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网络平台引入非遗产品销售,让非遗产品借助互联网平台为更多消费者所了解和熟悉,并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事实上,棠阴夏布经过多年改造的精工细作,迎合了现代人们对民间艺术欣赏、审美需求的新要求,满足了更多群体迫切渴望返璞归真、重回大自然的情感心态,凡是真正接触过棠阴夏布制品的人,基本都会对其赞叹不已,可以说,如果真正能够有人可以发扬棠阴夏布,那么这方面的市场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也是宋志学不断发展的方向: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智慧,让棠阴夏布非遗织造技艺以年轻人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来传播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助力美好乡村建设,共同迈进全面小康。

  

 

  

 

  棠阴夏布非遗织造技艺,仿若一段历经沧桑的中华故事,为人们娓娓道来其现代传承人宋志学贯彻始终、砥砺前行的精神。在追求极致的基础上,宋志学及其手中的棠阴夏布产业不求加速,不追扩张,而是试图恒久。虽然很难,但他不忘初心、执着地尝试使行业回归本质,心中始终装着让棠阴夏布重新走向辉煌、名扬天下的家国梦。作为棠阴夏布近代历史命运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宋志学,未来也必是让这项非遗技艺薪火传承、发扬光大的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