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银饰创始人赵永德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rwddl8 2021-12-09 14:29:52
浏览

  匠夺天工艺 ,银哺乡土情

  ——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朐银饰创始人赵永德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以精,而益求其精也。”工匠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职业,也是百姓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然而随着工业4.0之风的卷席,传统工匠逐渐淡出了历史荧幕。然时代终究需要记忆,传统终究需要继承。在时代的熙熙攘攘背后,也定会有人兢兢业业、心怀诚挚地擦拭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蒙尘明珠,令优秀的工艺重现于世,造福于民。

  “南接沂水,北枕青州。”居鲁中心腹之地的临朐就走出了一位这样的企业家——赵永德。他既是银制品企业家,也是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除此之外,传承传统文化的热忱还推动着他在社会上身兼多职:从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民俗学会、省散文学会的会员,到临朐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的这半生,可谓是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

  

 

  “是金子总会发光,是银子总会闪亮。我想挖掘原矿石的价值,把它带进百姓家。”赵永德走上“银工匠”之路的初衷便是如此。反哺乡土情,回馈百姓恩。如今他已经实现了这一理想,却仍走在与乡土共同发展、与非遗共同繁荣的远途中。

  匠心独守银器 ,传世更经风雨

  “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这句俗话为赵永德所在的“淘宝村”做了最恰当的诠释。“淘宝村”原名为王庄,是临朐县寺头镇的一个普通村庄,然而它独特的地方在于村人对乡土的深沉的依恋与责任感——村里离乡的青年人并不留恋都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乡创业,将电商技术、先进的生产知识带入故土。

  

 

  在淘宝村土生土长的赵永德,便是在这种情怀之下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源于乡土,归于乡土”是他前半生创业生涯的写照。走进赵永德家,墙上的两块非遗牌匾令他回忆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传说在很早的时候,我们村子就有金矿和银矿,被叫做‘金葫芦山’和‘银葫芦山’,有路大人在这里开矿。前几年的时候政策还允许个人与集体开矿,而恰巧我老家房子底下发现了金矿。”他一边回忆,一边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时的赵永德尚在乡政府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然机缘选择了他,而他抱着改善生活,同时也让宝藏重现于世,改造乡土落后面貌的愿望,毅然辞去了政府的工作,率领着一批人投入了矿产的开采中。

  

 

  “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机缘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赵永德的创业之路,也并非简单一句‘房子底下有矿产’就能道得尽的。早在1979年高中毕业后,赵永德便随父辈苦学金银冶炼技艺,到了1990年组织群采时,他于冶炼方面已积攒了十多年的经验,已是“足强锋铦”,只待东风一起时大展身手了。

  

 

  传承自父辈的金银冶炼技艺,是临朐县历史悠久、独具一格的传统银工匠技术,其以品种多样、工艺精巧、美观大方而著称。在制造业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尖,逐渐开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以其低价高效的优势,几乎全面占领了消费市场。机械复刻一般的银饰品,价格虽廉,却难以满足消费者细腻的、特别的需求,更令人触摸不到本该蕴藏在银器中的人情味与烟火味。在这种背景下,临朐制银技艺中承载的山东历史厚度、民族文化深度便更显得尤为独特、尤为吸引人。而以创业的方式将非遗的火种传承下去,也就成了赵永德与许许多多临朐银工匠共同的使命。正如赵永德所说,他希望将这种独属于临朐银工匠的精神与力量,一代一代传下去,传给子女,传给儿孙。

  赵永德的创业也并非是一条乘风扶摇般顺利的道路,个中艰辛亦唯有自知。对此赵永德也并未避讳,他大方谈到:“我们有些时候会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再者就是技术上的难题,但我们也仍然在努力地学习,希冀能更进一步。”面对这些困难,他能做的便是“精益求精,学无止境”,以匠心应万变,以坚韧迎风雨。唯有如此,方能致远,唯有如此,方能传承。

  

 

  诚者千家传颂 ,足银托寄乡情

  “银者,可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银的四大功效,即镇静辟邪、杀菌消毒、排毒养颜和美容保健。而加工而成的银制品种类繁多,银碗、筷子、项链、手链,耳环、戒指等不一而足,并兼具美观性、实用性与保健性,成为现代器具之林中常见且广受欢迎的一类。

  赵永德作为一位银工匠与银制品企业家,在深入了解银的特性的同时,也从父辈手中传承了临朐县冶炼银饰品的传统技艺。他躬亲力行,从地下几千米,将千年难遇的优质金银原矿带到这个地上世界令其重见光明。并经过选矿、冶炼、提炼和提纯等数道工序,原矿石最终制成纯银礼品,送到百姓手中,令洁白明亮的银光装点千家万户的酒桌、妆台、服饰。纯手工冶炼的银,精细纯正、质量上乘,既凝结了几分冶炼者的赤忱与精诚,又不失产品应有的严谨细致。

  

 

  “诚者,天之道也。”在当今这个市场竞争激烈、银饰成色不一、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金银制品真假混卖、鱼目混珠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内卷”入侵了银制品行业,利益的角逐已使得许许多多商家被裹挟其中,忘却了初衷。然而从事银制品行业多年的赵永德,却一直秉承着“诚信走天下”的理念。“只卖纯银”既是他对每个客户做出的承诺,也是他行业生涯里坚守的底线。同时也受益于这份难能可贵的执着,他的银制品在客户中打出了名声。

  “中国南北方都有我的客户,我做生意主要就讲一个‘诚’字。”关于诚信,赵永德谈起了几桩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

  曾有一名客户找到他,说想要买假银。赵永德一听,当下便拒绝了他:“我这里全是纯的,如果不信,可以给你寄点银礼品验一验。”对方见到他坚定的态度后十分惊讶。经此一事,这名客户不仅放弃了买假银,还为他带来了许多其他客户。另一桩事与赵永德的一位女客户有关,这位女客户原先是戴金耳饰的,因耳洞红肿化脓而苦不堪言,后来她找赵永德买了银耳饰来戴,耳洞的症状竟缓解下来。摆脱了病痛后,她便自发地为赵永德的银饰做起了宣传,将他的银饰推广给身边的亲人好友。“纯银能杀菌消毒,我戴的只要不是纯银,耳朵就会化脓,但戴他家的银饰我就挺好!”再比如曾有一位客户,头皮受伤淌水不止,久不见好。听闻纯银的梳子具有杀菌消毒、疏通经络的功效,他便向赵永德买了把一把使用,伤口竟渐渐地不再淌水,不久便愈合了。赵永德在从业历程中还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固执地怀疑他的银饰掺假,对此赵永德抱着从容而磊落的态度,他说:“潍坊市有一个地质勘探部门,你们可以拿着我的银产品到市里去检验。你放心,我只做纯银的,咱们的产品确实是真东西!”

  诚之一字,是赵永德经商的信条,也是他口碑远扬的重要原因。因为诚,他吸引了一批忠实的客户;因为诚,他的产品经得起时光与市场的考验;因为诚,他得以光明磊落、从容淡定地面对一切创业路上的质疑。

  除了诚,支持赵永德一路走来的还有他那服务人民、心寄乡情的满腔热忱。他的企业以前主要从事银矿的开采,而现在已经将重心转移至银制品的设计和生产上了。当被问到公司的发展目标时,赵永德不假思索道:“现在我就想做出更多新产品,满足更多顾客的不同需求,这也是我们办企业的初衷——就是去造福我们的老百姓,让老人、大人、小孩都能喜欢我们的银产品。”试问,一个以传承中华传统技艺为己任、以反哺乡土造福百姓为初心的匠人、企业家,如何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呢,又如何不能引领着非遗在这个崭新时代焕发光彩呢?

  

 

  除了作为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和临朐县鑫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时所做的日常事务之外,赵永德还多次参加“非遗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骈邑古韵”非遗聚集区的展示、展销等活动,使得临朐银饰受到外界媒体与公众更广泛的关注,也向社会展现了临朐银饰兼具欣赏价值、实用价值与保健价值的一面,将非遗的火种播撒在人们的心里。

  除了银饰,赵永德也对其他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参与了众多社会兼职,比如加入临朐县作协和摄协、文艺志愿者协会、民间艺术文化创意研究会、红色文化研究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潍坊市摄影家协会、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成为会员或理事。还当上了公平正义网(北京)廉政观察员等。2018年,他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在中国潍坊2018年传统工艺创意大赛中荣获优秀创意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对临朐制银技艺的钻研,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赵永德这位苦心孤诣的银工匠。

  

 

  一颗匠心永铸,一方乡土难忘。非遗的传承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乡土的繁荣亦是如此,但相信在赵永德这批力拔头筹的匠人、心怀百姓的企业家的推动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银制品制造业的未来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