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园区建设水平 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7月26日,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在北京饭店举办。分论坛以“创新·赋能·发展”为主题,交流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经验做法,探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发布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全面梳理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数据、政策措施、重大事件、趋势特征,客观反映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年度情况,并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现场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加大金融业助推文化产业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对接,既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发展的客观需要。“投贷奖”是北京市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创新举措,是促进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探索。自2017年实施以来,通过贷款贴息、融资租赁贴租、股权融资奖励、银行奖励、股权投资奖励等九类方式,累计支持资金近20亿元,合计近3300家文化企业和200余家金融机构受益,拉动社会资本近2000亿元,仅贷款贴息一项,就减少企业利息成本超30%。
2021年,为满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针对文化企业轻资产特点,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对“投贷奖”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提升了股权融资支持比例,新增了北京四板文化创意板挂牌奖励。据某获得贷款贴息的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主营影视节目生产及运营,受到了此次疫情的严重冲击。“每年光利息费用就几百万,偿还压力非常大。此次获得了政府的资金支持,不仅充实了企业现金流,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也提振了我们的发展信心。尤其是向我们提供贷款的银行也能因此获得奖励,双方受益,金融机构也乐意,取得融资变得容易了。”
北京市始终积极探索支持政策体系“点面兼顾”,除为成长性好、有一定规模能够获得融资的文化企业构建了“政府政策+文化企业+金融机构”投融资体系之外,市文资中心还出台了针对小微、初创文化企业补贴房租的“房租通”政策和支持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风险补偿金”政策,三项政策支持主体不同,互为补充,构成了促进北京市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
推动由“物”向“人”转型,园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文化赋能,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尚,文化产业园区也正在推动以“物”为核心的传统消费场景转向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消费新场景。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抓产业就要抓园区,先后出台了市级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园区服务包”“投贷奖”“房租通”等多层次政策举措。
在798艺术区,8节车厢组成的迷你小火车——共同的“专列”,正沿着艺术区内道路欢快行驶。这是“画廊周北京”公共单元的特别项目。每节车厢搭载一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整列小火车满载艺术活力奔跑在798艺术区这个城市客厅里。798艺术区展开的这场跨越数十年的工业与艺术的双向奔赴,正以更丰富新颖的形态延续。“画廊周北京”实现品牌外溢,辐射更多艺术园区;园区数字光影研发团队正开掘元宇宙潜力,试图以崭新消费形态告别传统的画框经济;搭建数字化交流交易平台,扶持青年艺术家并加强中外交流……未来,高质量发展的798艺术区将以“小集聚、大融合”之姿擦亮全国文化中心“金名片”。
从“物”到“人”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新业态,契合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的新趋势,渐成北京立足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助力。
仅以清明小长假为例,798艺术区实现文化消费约5800万元,宏福文创园区实现文化消费收入800余万元,首创·郎园Station实现文化消费收入约300万元,红桥市场线上线下文化产品销售收入55万余元。
近日,以科技资源、金融资源进园区为导向的“文科汇”活动上,首次发布了北京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景气指数。该指数从北京市认定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中选择了50家园区构建样本库,建立了涵盖园区总体环境、运营情况、产出情况、入驻企业情况的指标体系。景气指数按照当前通用的表征方式,以0—200为取值范围,取100为临界值。经测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二季度园区景气指数为88.886。随着北京减税降费、解难纾困、援企稳岗等一系列政策的持续落地,以及提前启动“投贷奖”“房租通”“文化消费促进行动”等针对性工作,文化企业信心将逐渐增强,初步预测三季度指数可回暖至103.745。
推动北京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
科技赋能态势明显,文化与科技融合,已渐成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亮点之一。分论坛上,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强调:“文化与科技是北京最明显的发展优势。要强化现代科技应用,支持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加快推动文化数字化,引领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北京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中,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合计15848.3亿元,同比增长17.8%,文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核心数字文化企业1708家,实现营业收入11409.8亿元,同比增长23.5%,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9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文化”领域营业收入占比87.8%。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劲,16个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同比增长22.6%。
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5%,这也是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10%,是个十分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比重稳居全国第一,北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故宫以东·城市盲盒”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落地王府井;前门地区“北京坊”打造全球首个“5G+虚拟现实”智慧商圈;北京广播电视台冬奥纪实8K超高清试验频道顺利开播,成为全国首个8K电视频道;第九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上线“云享京彩文化生活节”,数字艺术展、沉浸演出剧场等新形式得到推广,数字文化消费生态圈逐步形成。
未来,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定位,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持续推进“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战略,从金融支持、园区建设、科技赋能等多个维度予以支持引领,推动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