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戈壁滩 笔歌墨舞胡杨林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rwddl8 2022-10-21 09:14:00
浏览

  ---水墨胡杨第一人冀有泉的家国情怀

  一 水墨江湖的侠之大者

  司马迁在史记里描述侠者为“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不爱其躯,赴人困厄的士”。侠之大者就是要为国为民。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为使14亿国人都能吃饱饭,耄耋之年仍然卷着裤腿亲临田间地头考察指导,他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冀老师于胡杨林中作画

  在日本人的刺刀下绘画出《千里饿殍图》的大画家蒋兆和不惧死亡的威胁向世界传播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者的极大关注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他是艺术领域的侠之大者。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水墨江湖里另一位怀揣家国情怀的侠之大者。因为他的出现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绘画史多了一个画种,他更是在这一树种上提炼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并带着它传播到了海外,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西部,关注那里生长的一种古老植物,被当地人尊称为大漠英雄树的神秘树种。

  

 

  《神奇的天光》

  在飞机火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在西部出现之前,内地很少有艺术家到过新疆等地,天山难走,昆仑山难跨越,极端的自然天气让艺术家们望而却步,有历史记载的文人雅士书画艺术家更多的愿意去苏杭,去江南,去小桥流水,去鸟语花香的名山大川,去四季如春的亭台楼阁,很少有艺术家愿意西出阳关,去那苦寒之地。大西北,古代叫做西域,是犯了错误的官员要被发配过去的地方,是犯了罪的官员家眷给披甲人为奴的地方。

  但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却旺盛地生长着一种神秘树种,塔里木河两岸,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数千平方公里的戈壁滩,绝大多数树种都很难成活,而这种树却能顽强而又神秘地活着,与风沙抗衡,与极寒极热等极端的自然环境和平相处。无论是人烟荒凉的大漠戈壁还是水草肥美的塔河两岸都生长着成片成片的茂盛林场。

  他是一位军旅艺术家,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年要出差于边疆边陲边塞等地。98年偶然的一次新疆之行,他和他的战友驱车在戈壁公路上,无意间被路边死去的树木吸引了。他让司机师傅把车停在路边,他要下去拍照,但他越拍越兴奋,暮色降临,不经意间他已经到了树林的深处,月光的映衬下,眼前的枯树千姿百态,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孩子有的像动物,徜徉在造型奇特的树林间,他不知自己究竟往前走了多远,只记得再次回到公路边时,同车的战友拼命地呼唤他的名字,因为前方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彭佳木就是在那里走失的。

  那一天,艺术家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回到酒店,向当地人打听,才得知旁晚见到的树叫做胡杨,维吾尔族人称其为最美丽的树,蒙古族人视其为圣树,汉族人把他誉为大漠英雄树。胡杨扎根地下五十米,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人们都说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艺术家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让他激动不已,他觉得自己有义务用自己的画笔把这一树种记录下来,他希望那些没有到过大漠戈壁的人见到他的画仿佛已经见到大漠。他还希望告诉后人,在辽阔的西北曾经有一种树叫做胡杨,它值得被记载,被传承。其与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一样都有着可歌可泣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塔河胡杨千古情》

  这一天之后,这位艺术家每年都来,连续24年从未间断,有时一年来两次有时一年来三次,无论是南疆还是北疆,2400公里的塔里木河流域,40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凡是有胡杨的地方都有其曾经踟蹰前行的身影。不辞辛苦不知疲倦夜以继日行走不戳。

  有的人叫他胡杨疯子,试想一下,在四十度高温的胡杨林里写生,一呆就是一整天,午餐就是啃几口当地有名的干粮馕,喝口军用水壶带的水。密不透风的胡杨林四十多度的高温,一天下来身上的衣服能被汗水湿透,他就脱下来把汗水去除再次穿上,如此者反复几次,胡杨林里偶尔风沙骤起,汗水是天然的粘合剂,他衣服上皮肤上都会沾满一层层的黄沙,而他还要抱住画板极力捕捉飓风中摇曳的胡杨林,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很难去体会。不起风沙时,林中的蚊子又开始大行其道。胡杨林里的蚊子比内地的大,他紧张写生时无暇顾及蚊子的叮咬,胡杨林里的蚊子嘴比较长,穿了衣服也能咬到皮肤,他画完一幅画后才感觉到全身的麻痒难耐,脱下衣服一抖,满地是喝饱了自己血的胡杨林蚊子。他有时候笑称自己是“天然输血者”,到了人家的地盘就要给人家一点好处。我们可以脑补这样的画面,一个灰头土脸的魁梧大汉浑身散发着汗臭味,而这种汗臭味正是蚊虫最喜欢的味道,他一边在画板上画着画,数十张甚至上百只蚊子在他全身上下纷飞寻找下口的机会,正在创作的他也无暇他顾这些讨厌的蚊子,像一个已经死亡多日的北极熊正在经历蚊蝇对其尸体的分解,试想一下,如果从胡杨林里突然钻出来这样一个全身蚊蝇飞舞的庞然大物,能不能把你吓个半死,这不是胡杨疯子还能是啥。

  穿着衣服在茶卡盐湖游泳过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上岸后风干了的衣服就会因为衣服上沾附着大量的盐份而变得硬邦邦的。就像那刚洗的衣服在冰冷的室外结冰后的样子。他在胡杨里写生数次衣服被汗水湿透衣服上沾附了大量的盐份,风吹干了之后,衣服开始变得塑形变硬,穿上和脱下都变得非常的费劲了。

  

 

  《惊雷骤雨》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2021年新疆地区的疫情防控还是很严峻,从内地要想去新疆也是难之又难,游客所在城市至少要有连续15天零病例的记录才能允许前往新疆。他不得已从疫情反复的北京先期到达疫情管控尚可的沈阳,即便如此,他先后改签六次最终才到达了他心心念念的胡杨林。而到达胡杨林之时已经错过了金秋胡杨最美的时刻,叶子全部落完了,只剩下遍地金黄,表达着对他姗姗来迟的无限遗憾。

  二 “水墨胡杨第一人”提法的由来

  成功不是偶然的,汗水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笔下的胡杨作品传神震撼壮阔高远。他在上海办画展时一个86岁高龄的长者藏家说能从画家的作品里看到胡杨的魂。这让画家感动不已泪流满面。获得了从未到访过胡杨林的人这样朴素的评价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画胡杨之前他在冰雪山水领域已经初有建树,当时业界已称之为军中冰雪第一人。但见了胡杨林之后,胡杨林表现出来得那种顽强抗争的精神感染了他这个同样具备血性的军人艺术家。他下定决心向前人从未涉足的胡杨发起挑战。他数次拜访业界大咖想从中获取一些经验但无一能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所以对于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没有已有的经验可循,一切都只能是他自己摸索。他通过十数年艰苦的求索,“废纸三千食墨九吨”,他终于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出表现胡杨林树干的用笔之法—飞白弹点法和表现树洞树影的用墨之法—驳墨法。

  纵观历朝历代,有书画历史以来,谁能连续24年不间断的到访过胡杨林五十余次,而这五十余次分布在不同地方属于不同年份的胡杨林,写生本都有三百本之多。2017年,数十位评审一致通过,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个人画集,自此他跻身久负盛名的大红袍画家之列。同年他的作品在国家美术领域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胜利展出。时任美术界一位久负盛名的领导激动地说他是一棵树撑起了一个美术馆的画家。同时他的参展作品《漫漫戈壁胡杨情》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正是因为他做了前人从未做过的壮举,而且其水墨胡杨作品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所以美术评论界给了他“水墨胡杨第一人”的美誉。

  他是第一个用纯水墨描绘胡杨作品的艺术家。

  他是第一个在联合国传播胡杨文化展示水墨胡杨作品的艺术家。

  他是第一个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水墨胡杨作品的大红袍艺术家。

  他是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专门为胡杨办画展的艺术家。

  他以一己之力让越来越多的内地人了解了胡杨,喜欢上了胡杨。同时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涉足胡杨画,使得胡杨画渐渐成为一个流派,而新疆内蒙等地也因为有最大面积的胡杨林而引起全国旅游爱好者的光顾,极大地带动了其地方的经济。自此这棵千百年来不为外界知晓的神秘树种开始正式被官方宣传推广。

  因为京新高速高铁的开通绘画胡杨作品的画家越来越多,有的自称自己是胡杨画派创始人,有的自称自己是胡杨画第一人,他从不参与评比和讨论,但经过笔者考证这些画家无一例外是千禧年之后才涉足胡杨作品,严格的说是最近几年京新高速高铁正式开通后才开始创作胡杨作品,他们的胡杨作品大都是金色胡杨,而茂盛的胡杨林多半只有百年历史千年历史。胡杨树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三千年的胡杨林六千年的胡杨林九千年的胡杨林在新疆很多地方都存在,因为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同时无人区也不属于旅游线路他们很难到达自然也很难涉足。而作为胡杨画的先行者这位军旅艺术家更多的专注水墨胡杨,更是把笔墨触角到了九千年以外的胡杨林。他发动自己二十多年来在新疆胡杨林积攒的人脉,大海捞针的寻找近似考古般的追溯胡杨林的史前文明,很多生活在胡杨林里的当地人都不知道一颗胡杨树上会长三种以上不同形状的叶子,雨水充足阳光充沛和干旱的时候胡杨树的叶子是不同的,胡杨树是开花的这些连当地人都不能说明白而他能说的头头是道,可以说他既是一个水墨胡杨画的创作者又是少有的胡杨文明的考古专家。

  他所到过的地方一般人到不了,更别说那些身子骨不是很好的文人墨客。他把千年胡杨这种古朴、老辣、千年古树的特点用自己的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当地人和各类大咖名流甚至他的导师们都赞不绝口。他常常跟朋友们说,他是军人,这种信仰已经融入骨髓。军人就要保家卫国,为国为民。好走的路让别人去走吧。他要走最难走的路。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在市场上藏家对胡杨作品越来越喜欢的时候,风景秀丽的金色胡杨更能迎合大众的需要,更能被老百姓接受,为了利益,他本可以更多的去争取这些市场,但他仍然固执地选择他痴迷的水墨胡杨。他不事张扬,绝少主动去宣传自己,他淡泊名利,深耕自己的冀氏画法,他就是被美术评论界尊称为胡杨冀,水墨胡杨第一人的冀有泉老师。

  

 

  《大漠情》

  三 书画艺术品成为传世佳作的四个标准

  大凡传世的书画艺术品佳作大都是水墨作品,齐白石的虾如此,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李可染的牛皆是如此,只有水墨作品才最能体现艺术家的功力和技法。这要求整幅作品少有败笔,彩色作品可以通过不断地上色来弥补败笔但水墨的不行。所以看一个艺术家具体技法如何就是要看其水墨功夫。

  

 

  著名美术教育家,艺术史家,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教授在其《六朝画论研究》中对美术家的作品能够传世提出了四个标准:

  第一就是技术和功力。他说没有技术,一切都不要谈。冀有泉先生扎根水墨胡杨技法24年,创造性地摸索出了用笔之法“飞白弹点法”和用墨之法“驳墨法”。这些都是被业界充分肯定了的。是冀有泉老师引以为傲的独门绝技。用笔老辣,功力深厚。

  

 

  《边陲艳阳》

  第二是独创和鲜明特色。独创和鲜明特色有一些区别——鲜明特色可能是独创,独创肯定有鲜明特色。冀有泉老师的作品有着其独创而又鲜明的特色,很难模仿。书画市场出现过很多其仿品,但只有轮廓似是而非。懂的技法的人看过其真迹对其作品熟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否出自画家本人之手。其用笔用墨之法他人很难模仿。积20多年之功不是简单模仿就能完成的。市场上藏家比较喜欢喜闻乐见的金色胡杨,这样的作品挂在房间里能让房间亮堂很多,能增添很多的生气。但冀有泉老师却执着地专攻自己的水墨胡杨不为外界利益所诱惑。什么叫独创这就是独创。那什么叫鲜明的特色呢?就是不用署名就能知道是谁的作品。冀有泉老师的作品不用署名,熟悉他的人就能知道是否是他的作品。这就是鲜明特色。

  

 

  《奋飞》

  第三是审美。美术必须是美的,画出来的作品如果不美就不能叫美术作品。有些画家追求新奇追求别出新意画出的美术作品惨不忍睹,破坏藏家的审美敏锐度,实在属于丑术作品,比毒教材里的插图作品更让人无法忍受。而冀有泉先生的胡杨作品每一幅都是精雕细琢之作,他追求意境的高远,大处壮阔,小处精致,欣赏其作品,能给你带到一个身临其境的神奇世界,空气好像来自最遥远的古代,辽阔大地苍凉戈壁,最圣洁的天空,最清澈的河水。结构整洁布局讲究,看了让人赏心悦目,能给人无限的遐想。

  

 

  《仰视雄魂》

  第四是社会公认。社会公认首先是专家认可,然后是大众认可。中美协会员,大红袍画家,中国美术馆办画展并被收藏作品这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不同的专家组反复审核。人民大会堂,西郊机场,八一大楼,钓鱼台国宾馆都有他的作品悬挂。他的作品拍卖记录年年拔高。画的好,拍卖记录和机构收藏是衡量一个艺术家作品是否被社会公认的基本标尺。他更是唯一一个在联合国金色大厅传播胡杨文化的艺术家。他的水墨胡杨作品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16个国家的政要和藏家收藏,得到了国际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他把“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扎根边疆 甘于奉献”胡杨精神上升到具备同样品质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播到了海外。在上海东方收藏推广其作品的短短半年里,全国各地来了上千位藏家收藏其作品。央视鉴宝栏目首席专家,收藏界响当当的鉴赏大家蔡国声老师盛赞其水墨胡杨作品。专家认可,藏家认可才叫社会公认。社会公认就是庙堂之上江湖之远都认可其作品认可其传播的文化。这才能叫做社会公认。

  作为艺术家传世佳作以上四条标准缺一不可。冀有泉老师的水墨胡杨作品符合传世佳作的四个必备条件。所以一时间洛阳纸贵,求画者络绎不绝。

  

 

  《浪迹天涯》

  四 结束语

  冀有泉先生醉心于自己喜欢的水墨胡杨世界,参加各种媒体的采访专访在传播胡杨文化上不知疲倦乐此不疲不求回报,参加各种慈善活动无偿的捐献作品不讲报酬。他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自发的成就了其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他用自己的一支笔用自己的水墨丹青从自发到自觉践行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文化的伟大事业。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就是新时代艺术领域的侠之大者。

  作者:美术评论 刘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