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而不见的美好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rwddl8 2022-12-27 17:06:26
浏览

  

 

  用一天的时间看完《查令十字街84号》,却用了好几天的时间去慢慢消化、回味书中的很多细节,包括书信的时间、出场的人物、书中的内容等等。

  书看到一半,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这是一本书信集。是关于居住在美国却爱好英国文学又不能忍受纽约昂贵、庸俗的新版本书的海莲·汉芙在英国的“专营绝版书”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购书的事情,以此纪念因书结缘的一场奇遇。

  此信集始于1949年10月,当时作者33岁,书店为她回信、寄书的弗兰克年近40;弗兰克发出的最后一封信在1968年10月16日,当年12月20日他因急性盲肠炎去世。全书结束于1969年10月弗兰克大女儿替代父亲的一封回信,前后共20年的交集与情谊。一桩原本单纯的买卖关系竟成就了长达二十年、多人参与的越洋友谊。

  书中的人物,开始是作者与弗兰克例行公事的一问一答,一回一复,关于买书、找书、发书、寄书款、发票等事情。后来,慢慢的,书店的店员(6人)、弗兰克的妻女、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邻居老太太也加入其中。他们之间由陌生、生疏变得熟悉、亲切起来。这一切都缘于作者率真、善良与乐善好施的天性。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困难,物资短缺,肉类、鸡蛋等食品均限量供应。虽然海莲本人也穷困潦倒,但从1949年圣诞节她将一块重6磅的火腿寄往伦敦开始,以后几年,她为大洋彼岸的朋友们陆续寄去新鲜鸡蛋、干燥蛋、火腿肠、牛舌罐头等食品,还有女士丝袜等紧俏物品。天涯咫尺的友谊开始漫溢延伸开来。

  弗兰克是正人君子,地道的好丈夫,典型的英国绅士,惟一的报答是兢兢业业地为海莲寻觅好书。在弗兰克的夫人出面感谢海莲并介绍说他们已有二女后,弗兰克才在汉芙的要求之下,改“汉芙小姐”为“亲爱的海莲”,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亲近。

  随着查令十字街全体职员陆续加入写信的行列,弗兰克的全家福、刺绣的桌布礼物等也漂洋过海到达美国,大家热切地盼望并一再邀请海莲到英国作客,到书店亲自挑选书籍,承诺带她一起玩,还有一间卧室她想住多久就住多久。纽约这边,也先后有女演员、友人代替海莲实地造访“她的书店”,遗憾的是,因为经济拮据,汉芙终究没能在弗兰克在世时踏上英国的土地,实践她念念不忘的查令十字街之旅。

  人的命运真是难以抵抗时代的洪流。

  虽然生活捉襟见肘,但海莲从不降低她对书的要求,鲜明的性格从信中可见一斑。她给弗兰克说,她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就和一个女生从不会买一件从没试穿过的衣服是一样的道理。她会因收到一本心仪很久的书欢欣鼓舞,也会因收到一本觉得不怎么样的书而大光其火,嗜书如命的她发誓要将她认为不值的书“碎尸万段,一页一页撕下来拿去包东西”。更毫掩饰地表达:爱极了那种与前人(书籍的原拥有者)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虽然一贫如洗,但海莲觉得“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甚至可以将它们遗爱人间而含笑而终。”

  对于弗兰克这位老朋友,海莲认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个了。虽然心有灵犀,但弗兰克却一直保持他“行礼如仪更为妥当”的严谨幽默与谦谦君子风范,行文之间传递出来的绅士风度,让人动容。

  整个看书的过程,感受到来自陌生的国度与陌生人之间相互传递的美好,以及被温柔以待的温暖,时不时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眼前一片朦胧。与岩井俊二的《情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短短,能遇到一个知己,即便隔海相望,各自安好,也不失为一种美好。

  看随书附赠的别册,海莲终于有个机会,踏进了那间她期待已久的“活脱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但物是人非,那些她期待相见的人已随风飘散、那些高耸入屋顶的书已不见踪迹。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作者: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