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林寨镇各村概况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rwddl8 2023-04-04 09:13:30
浏览

  和平县林寨镇各村概况

  

 

  楼镇村

  楼镇村位于林寨镇西部,距镇政府2公里,面积10.3平方公里。楼镇村得名是以上楼、下楼、上镇三个村落的组合,他们同为林寨陈姓玉斌公的后代,亲为一家,十分贴切;上镇村是为“七星伴月形”福地,旧时有“上镇园、下镇船”的美称。

  楼镇村地处林寨浰江河上游,村落是一览无遗的良田,上镇村富户有“九千七百石田租”和下楼村有“七千九百石田租”之富庶;清代中期有宗亲向四川、广西等地外迁移,清末有陈所先一脉在虎门任千总,离任后在留居东莞虎门南栅发祥。

  楼镇村现存传统民居68座,上镇是陈姓第三世玉斌公于明初立基之地,重修的上镇村玉斌公祠堂,规模宏大,古色古香。楼镇人自古崇文尚教,先后兴建了榕树学舍、玉斌私塾。

  楼镇村西南方约二公里的留云古寺,是林寨镇内最有名的佛教场所。上楼福音堂始建于1898年,是德国传教师所建;楼镇村不可移动文物有桂陂茶亭,始建于 1755年,重建于1915年。

  楼镇村从明代至清末期间有举人陈锡瓒、陈任柱、陈升成、陈若愚、陈浚、陈九车、陈学昌、陈 溱、陈所先、陈启泰、陈祝、陈启庆、陈佳。岁贡有陈士龙、陈宜清、陈奕涛、陈杰、陈尚见、陈所见、陈所勉、陈瓉祥、陈所存、陈鸿就、陈鸿鲸、陈任传、陈仰高、陈子平和民间艺人陈佛清等。近现代主要人物有:陈旭明为国军62师政治部主任、陈枕溪为国民党首任县党部书记,陈鉴澄为省视学员,陈文达为《大公报》高级编辑,陈汉英粤军陈济棠部团长,陈汉育任副官,陈振邦乡间名医。新中国成立后陈仰望曾任和平县委书记、河源市政协副主席、陈振昌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陈南针为全国绘测资料信息中心主任、陈俊为博士后,是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员、陈以声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处长,陈彪是解放军团长,陈育晚任龙川副县长,陈潮星与全国战斗英雄麦贤得同时立功受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陈志忠烈士为国捐躯。

  楼镇村柯树排为和平县新石器时期遗址,桂陂头为青铜器时期遗址。

  

 

  兴井村

  兴井村,距镇政府1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据说早前有凤凰飞到村头枥木林栖息,后来元坤公的后代在这里居住,创建了“枥兴围”,简称历兴,村子下方叫“下井村”,建制时历兴与下井合并为兴井村,2009年以古民居建筑打造古村旅游景区,两村合并而得名为“林寨古村”。

  兴井村交通十分方便,京九铁路和县旅游大道在村后经,省道骆米线和县道206从村旁穿过。

  史载公元前214年,林可将军来此筑寨守关,受封林寨,林屋后衍为望族,曾有“九井十八厅、罗帐吊马牯”之辉煌,村中有欧浓娣105岁(女)。兴井村传统经济以经商(统领街市十二行)、船运、屠宰、养鱼、磨豆腐为主,村中有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广场、农村文化俱乐部和竹园歌舞厅。兴井村有“中国最大四角楼古建筑群”之美誉,核心区有24幢较大的四角楼,代表性有“颍川旧家”、“薰风自南”、“美尽东南”、“中宪第”、“谦光楼”等。

  兴井村文化名人颇多,有陈琼润、陈国相、陈兴堂、陈济川、陈鼎年、陈肇霖、陈豫年、陈鸿铭、陈鸿鉴等举人、贡生、庠生以上者107人;民国时期有陈襄廷、陈子敬、陈启珩、陈式铭、陈慧生、陈巨川等名人,近现代陈东秋、陈锦铎、航天科学家马传添、加拿大知名实业家陈国强。陈襄廷民国时期曾两任和平县县长,广东省参议院议员兼广东省督军府顾问;陈子敬,年青时与廖承志同班读书,后任九龙海关关长。在历代抗敌斗争中,有抗倭烈士陈陈学风,抗日烈士陈才、陈添元、陈继茂,革命烈士陈伯文、陈荣智、陈仕安为国捐躯。兴井村林屋山曾挖岀南朝时期古墓群,兴井小学门前,曾挖掘晋朝时期古墓一座,咸丰九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在林寨扎营月余, 曾强攻永贞楼。兴井村与石镇村同期先后评为“中国民族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民族建筑文化遗产名村”、“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石镇村

  石镇村,位于林寨镇北岸跃进片,距镇政府1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石镇村的名字较为复杂,下镇上半片区,泛指石街口,下半片区叫下镇,石街口曾经与上排联盟,叫石排村(即石街口与老墟坝),后来上排分出去,叫兴农村,石街石与下镇合并为石镇村,如今与兴农又合并,仍然称为石镇村,这就是石镇村的来由;2009年打造旅游景区,称为“林寨古村”。

  石镇村坐落于浰江北岸,村前有古云山、大岭山为案,正面远眺林寨主峰铜锣嶂,呈官星正照,水流东甲吉相。浰江河在自西向东流经全镇,长约14公里,在东水汇入东江。

  村民有陈、黄、林、马、汪、张、曾、蓝、程九姓;下正村以陈姓三世祖玉珊公孙裔为主,其余各姓人口不多,村中年长者众多,百岁老人有叶常青99岁、伍运珍101岁、黄英100岁、陈华昌102岁、黄年英103岁、欧阳娣102岁,村中港澳台同胞颇多。

  石镇村较为有名的宗祠有厦镇堂,始建于元朝,现存主体建筑完好,被定“河源市家训文化示范基地,因厅堂明亮宽敞,村内很多文化活动在这里举行,当地人称“大厅下”。石镇村人崇文重教,从元朝开始,村中先后兴建了贡元学宫、青云书塾、旭照书塾、青园书屋、东门塾馆、古云女子学堂、朝阳学校等。。

  石镇村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早于1928年林寨古村曾成立“南音曲艺团”,1949年成立“石镇粤剧团”,排演《白毛女》,1957成立“下镇粤剧团”,1967年成立石镇歌剧团,排演《红灯记》,1980年成立“下镇粤剧团”,排演《搜书院》。

  石镇村有陈元坤、陈济川、陈鼎年、陈鸿铭、陈宪瑜、陈宪恪、陈佩中等举人、贡生、庠生以上者108人;民国时期有陈昌言、陈去病、陈尚炯、陈娴伍、陈仿邹、陈子经、陈寄梦、陈沛策等名人, 现代有曾任连平县委书记、市政协主席陈志干、中联部出版局长陈雪英, 海南军区参谋长陈振湖、河源市矿产局局长,市民艺协会会长陈湛珠,市文联党组书记黄刚毅,全军英模陈鹏鹳,飞机设计师陈国璇,知名企业家陈庆洪,乡土文人陈小白,广东省戏剧家陈青,全国旅游文化能人、广东好人陈仰天,县人大副主任陈奕铭,县政协副主席陈新页,省政府处级干部陈俊康,香港督察陈先生等人;有烈士陈金章、陈伯权、陈日升等人为国捐躯。

  下镇村大岭头岗和古云寨是新石器遗址;先后被评为2011年被评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中国民族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民族建筑文化遗产名村”、“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石江村

  据《陈氏族谱》记载,林寨陈姓长房在这里衍居的地方叫“石井”,黄姓人居于桥背岗,车头岗;村落建制时各取一字,就成了石岗村,后来因为这个村临近江河,所以更名为“石江村”。

  石江村,位于林寨镇东部,距镇政府1公里,面积10.3平方公里。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陈、黄、朱、廖、张、曾五姓,石江松仁下陈姓于清代有人外迁雷州海康和四川泸州,曾多次返乡省亲。

  石江村坐落于浰江河畔,浰江河绕村而过, 南边有源自樟木坑的溪流自北向东南方向流至张屋汇入浰江。石江村人自古以来经营水上运输,拥有庞大的货运船队。石江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各姓家族设有私塾。解放后分设多个初小教学点,1964年水灾后,浰江中学在原浰江公社养殖场旧址兴建,后改为林寨中学,1996年并入古云山浰江中学,现已停办。

  自1859年起,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在石江村龙船社开赛,龙船社是东江上游唯一的纪念和拜祭龙船爷爷的圣地;石江村民间艺术种类很多,有舞狮、陈家拳,张屋八音、唱山歌,1968年曾排演京剧《智取威虎山》。

  石江村清嘉庆年间,有乡贤黄晋任惠州协把总,曾与客家文化名人徐旭曾结为挚友,在协助解决客土之争时起到关键作用;黄伯洪考取贡生,任漳州教谕。新中国成立后,陈仕传任解放军武汉海军基地船舶研究中心主任;陈昭荣任邯郸市人民医院脑胪专家;黄茂夫为广州公安处长;黄功运为华南理工大学工程师;黄功党为襄樊市第一中学校长;黄茂烈获河源市科技二等奖,陈仕武是解放军飞行团团长,松仁下陈石月是百岁寿星。1963年战备,石江桥背岗设立两座盐山。1965年和平水上社在古云山下设立造船厂,修造多艘大吨位机帆船。1966年和平县曾在车头开办全县最的造纸厂,原贵州省长林树森曾在此厂任技术员;2014年石江龙船社被评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各村简介

  明星村

  明星村旧时叫佛哥坳,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座很有名的佛祖庙。

  后来与中洞村合并,叫坳洞村,分割后,在合作化的火红年代,坳肚村的文化人,顺应形势,将佛哥坳村改名为明星村。

  明星村位于林寨镇西部,距镇政府1.5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该村坐落于东西丘陵带之中的山间盆地,貌似葫芦,村内有饶钹嶂和塘遥垇两脉大山,中间有溪流自西向东流至洗脚壩汇入浰江。

  明星村民主要为陈、黄、华、戴等姓。 明星村自然资源主要有林木、竹,竹篾编织和木工艺制作是谋生世业;公共设施有农村文化广场、七叠泉景区、云外赏康养生态园和革命烈士陵园。

  明星村遗有上中宪第、下中宪第、光远楼、文明第、马栏坵等客家古建筑。明星村早前兴建有天元书院(创建于明崇祯岁,已毁)、山下书屋(创建于1865年)、梅子园书屋(创建于1889年)、垇肚分校和上仙分校(现已停办)。

  从林寨街镇往明星方向西行是链条式黄金线路,可通往七叠泉。铙钹嶂是二座貌似铙和钹的山峰,当年陈小白先生曾题诗曰:“金阙瑶池舞霓裳,铙钹跌下仙子塘,降临人间不思返,愿为黎庶奏乐章。” 眉峰寺,又名云外赏,俗称“三只字”,是方圆十里佛教场所,供奉有玉皇大帝、观音老母等神像。明星村清朝有庠生、监生15人,其中授中宪大夫二人,巡政厅二人;1949年解放以后,有陈小平获全国公安系统奖励,陈春田获全国计生工作先进称号,陈君是副县长,陈运鸿获国家科学进歩二等奖,陈国富在家乡创业,被评为“广东省龙头企业”。在革命战争年代有陈水喜、陈汉浪、陈娘金、陈观荣、陈汉鼎、陈汉宁、陈春华、陈曹等8位烈士为国捐躯。

  明星村于1966年设立红峰知青林场,1991 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抗日游击区”;1993 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 解放战争根据地”,2014年~2015年广东省黄埔海关在明星村驻村扶贫,被评为“双到扶贫模范村”。2019年陈俊颢考取美国华盛顿大学。

  中前村

  中前村坐落于浰江河边,是南北走向的丘陵盆地,村内有苏屋岗、大岭山,村落中有芹洞河自南向北流至中潭汇入浰江。

  中前村是林寨镇镇政府所在地,面积6平方公里,中前村的得名,是因为有个中潭自然村,早前的中潭村与山前村合并,叫中前村,后来分村了,仍然叫中前村,且沿用至今。中前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陈、苏、伍三姓。《苏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苏铭公率族人由博罗中岗迁入中潭。铭公是苏洵12世孙,由此推算是大文豪苏轼的后裔;中前村的港澳台同胞颇多,另有华人华侨旅居美国。中前村传统经济以船运、经商、店员、捕鱼、烧石灰、教书为业, 农业以种植水稻、番薯、木薯、花生、大豆等,传统食品有油果、米散、糍粑、糯米粄、谷牙糖、凉粉等。

  中前村现存传统民居12座,天主教堂建于1898年,解放后被改建为镇政府所在地;1958年中前村设立大型炼铁厂;1958年首家敬老院在中前设立;1965年开始,林寨中心小学在中前开设;1980年由香港同胞陈超成立中前村“奖学会”;2015年成立“中前村奖教助学福利会”,福利会购有店铺,每年用店租奖励中前籍学子读书成才。中前村人才辈出,从清末期间,有贡生、监生以上者15人;解放后共孕育近百名人民教师。近现代主要人物有:黄埔军校毕业生有伍桂芳、伍福时、苏国中;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伍桂才烈士为国捐躯;解放后有陈裕望是全国优秀教师;陈超是著名港胞、和平县香港同乡会首任会长;苏少云任广东省地方铁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苏海曙、苏学礼为解放军团级干部;陈育鹏是翁源县政协副主席;伍如门是河源市计生局长;苏敬康挂职中共和平县委常委;陈志斌是中共和平县委副书记,2018年伍佳龙考取北京大学。

  山前村

  山前村,位于林寨镇西部,距镇政府3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南与礼士交界,东边山地与东水接壤,林寨镇最高峰铜锣嶂山在村子背后,是秦朝古驿道连接佗城、浊溪的必经之路,曾有车到山前必有路之美誉,人们将此地称山前。

  该村坐落于丘陵带之中的山间盆地,村内东边有最高峰铜锣嶂、南边有连绵的山峦连接礼士大房埂,村中间有源自礼士大山的溪流自南向北流向浰江。

  村民有杨、陈、黄、伍、王等姓。《杨氏族谱》记载:杨姓84世成纪公之子万富、万贵,从彭寨潭帮村移居林寨杨洞,86世春荣公从杨洞迁山前杨屋立基为始祖。

  山前村自然资源主要有清泉水、稀土、铁矿、花岗岩。传统经济以种林木、柿子、烧石灰、钩松脂、烧碳、捕鱼虾、上山採药等业为生。这里的村民耕作较为偏远,且田畴细小,有民谣称为“山前岭背倾拱坑,脚锄铁搭窍铁锅”意即进坑干活,中午需在工地煮饭吃。撑腰石山清水秀,是山前村有名风景名胜,也是“林寨八景”之一。

  山前村20世纪60年代,曾在撑腰石林场办起林寨农林中学,1970已停办。1996年在乡贤王景添等人曾带头倡议下,修筑校门和围墙,成立山前小学奖学基金会。山前村南边一公里处有一社官爷爷庙,地名叫鹅公叫鹅麻的大枫树下,是山前村民众拜神的唯一场所。

  山前村清末期间有庠生、生员28人;近现代杨亚淦是木器工艺师,曾获“农具改革能手”称号;伍福扬,1970清华大学年毕业生,任深圳市经济发展局处长;陈亚金是广东养猪大王。

  1960年,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率“塔山英雄团”驻军林寨,团部设在山前村。1993年山前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解放战争根据地。

  中洞村

  中洞村,位于林寨镇西部,距镇政府6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村落处于一条狭长蜿蜒的沟沟,当地称为峒,此地处于山峒中段,上段属礼士镇管辖,故此地称为中洞,因当地与佛哥垇相连,解放初合并为坳洞乡,大跃进时期分割成村,命名为中洞村。

  该村坐落于东西丘陵带之中的山间盆地,貌似倒放的葫芦,右边村落为中洞, 左边村落叫鹤畲, 村中有两条溪流, 中洞的流向明星村,鹤畲自南向北流至中前汇入浰江。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陈、黄两姓。据【陈氏族谱】记载,陈姓族人于元末由福建宁化迁入林寨。明洪武三年陈氏上镇玉斌公后裔移居中洞立基,其后代在中洞繁衍生息,其后辈有人向附近的鹤畲分支外迁。中洞村自然资源主要有矿泉水。传统经济以种油茶、种经济林木、做木匠、建造房屋、捕鱼虾、伐木烧碳为生活来源。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木薯、花生、大豆等。传统食品有油果、米散、糯米粄等。

  中洞村地处偏僻。现存传统民居8座,建于清代中后期200年以上的有永贞楼,双堂双横双角楼设计,现基本保存完整。另存有鹤畲围屋、上段老围等民居。桥头堡,约建于清代嘉庆岁,为富绅所建。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有碉楼,堂屋,地下室,暗室通道 、防御枪眼、瞭望台,民国初期由于露富,遭贼匪星夜围屋抢劫,因为固楼,奈贼匪施用烟焗,铸成七尸八命惨案。另存有鹤畲围屋、中洞老围等民居。

  中洞人崇文尚教,从开村起,陈姓先后兴建两间私塾、黄屋也开设书房。中洞小学校本部设在中洞,鹤畲设有初小分教点(现已停办)。

  中洞村社官爷爷庙位于坑尾处,是这里民众烧香拜神的场所。供奉社官爷爷神像。每月初一、十五,村民都会去寺里拜祭。

  中洞村人从清末至民国,有庠生、国学生以上者8人;现代有陈石标任河源市工会副主席,陈育堪为东莞市和平同乡会会长,陈煜坦为韶关市二轻局总工程师,陈玉联是市“文明家庭”。中洞村有游击战争时期的“红军洞”,当年前组建“两面政权”、抗先队、夏令营、兄弟会和农民夜校,1991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抗日游击区”。

  新兴村

  新兴村在林寨东部,距镇府1公里,面积8平方公里,分新围、兴昌两大片区,陈姓、朱姓、赵姓与曾姓同居兴昌片,黄姓当年迁徙大船坑立基,取名新围,建制时各取村落一字命名,称为新兴村。

  新兴村坐落于浰江河岀口处的连绵山谷盆地,村内有铜锣嶂和七娘坑两支山脉,两山中间有源自杨洞嶂背的溪流,自东向西流至鲤鱼寨汇入浰江。世居村民主要为陈、黄、曾、朱、赵五姓。新兴村自然资源主要有石灰石;传统经济以造船、织布、烧石灰、打席、船运、教书、建造四角楼和种植水稻。

  天后宫位于新兴村东部水口处,是方圆十里乡民烧香礼拜的场所;新兴村墩头为状元陈继昌故里;新兴人崇文尚武,从开村起先后兴建了各姓私塾和乌石下武馆,新兴小学早前是全镇学生人数排名最多小学;乌石下的席床生日,形成于晚清,每年九月二十九日为席床诞,家家杀猪、磨豆腐 ,然后进行席席拳棍习武比赛。新兴村历世以来人才辈出,状元陈继昌,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三元”,贵为山西、甘肃、江宁等地布政使;有朱学昌、陈牟年、陈肇唐等贡生、监生以上者48人; 革命战争时期黄柱昌是粤赣边纵领导,建国初任湛江市交通局长;

  黄如为甘肃兰州军区师职干部;黄文强为广东省教育学院教授;黄铎中为湛江化工学院教授;黄锋雷美国纽约科学院博士;黄春昌为江西南昌农业大学教授;黄文炽为暨南大学副教授;曾凡省为暨南大学老干处长;黄嘉乐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有黄河、黄凡中两位烈士为国捐躯。

  1991 年,新兴村被广东省政府评为“抗日游击区”,乌石下席床生日,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严村

  林寨镇严村位于林寨镇东边,距镇政府7公里,总面积8平方公里。当地有一山地,名叫 “鲶形”,鲶形也是一官家名墓,因鲶与严同音,故称严村。秦朝在严村望京嶂设烽火台,严村成为军事要地。

  严村坐落在浰江河谷两岸,村内有一条长约5公里的横径河流经村南,然后汇入浰江,县际和龙公路从村旁穿过。严村辖乐安、橫径、九龙、赵屋、魏屋、蓝屋、半岭、下段等 8个自然村和少数民族村,有孙、钟、陈、蓝、周、彭、赵、魏、肖等姓的汉族、畲族的居民823户。赵姓和孙姓是村中大姓,严村横径陈家武术在当地是很岀名的,他们的舞狮队曾多次参加武术比赛。林寨严村山清水秀, 村中早于1926年建一幢乡村式的中山纪念堂,1939年,著名客家学者罗香为严村赠送一尊孙中山铜像;2011年孙穗芳愽士为严村捐赠孙中山立式大铜像一尊,村中正在打造“伟人祖地”乡村旅游景区。

  严村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多孕英才,魏凌风是严村魏屋人于1954~1962年广西省桂林市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发育研究所党委书记陈照林是严村横径人,陈照林的两个儿女陈焰、陈盟曾留学美国,是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严村孙屋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游击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有赵锦光、赵世恩、赵令绸、赵世李四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严村有九龙叶佛姐,横径骆月娣是百岁老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严村九龙是红军游击队税站,1958~1975年, 严村九龙口是和平县最大的造船厂,1988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严村蓝屋为少数民族畬族村。 199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解放战争根据地”。2011年经北京大学冯秀珍教授等专家学实地考察论证,认定严村孙屋也是孙中山先生祖居地。

  杨洞村

  杨洞村,位于林寨镇东南部,距镇政府2.5公里,面积1.03平方公里。杨洞村坐落于铜锣嶂背连绵大山丘陵带的山间盆地,村内有铜锣山北坡和杨洞峎连接北方至佗城的古驿道杨洞村,中间有杨洞河源自嶂背向东流至东水月坑水库。秦至明朝中叶属古龙川管辖,这里是中原古驿站。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钟、杨两姓。杨洞村自然资源主要有稀土、花岗石、林木、竹。 村民多以种养、採松脂、砍柴烧碳、鎅船板、油茶为生活来源。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大豆等。现多种植油茶。

  杨洞村现存传统民居18座,建于清代中的有上段钟屋楼、杨屋围屋,村中民居建筑于1982年,因山洪暴发,大部分被冲毁,后村民依山形修建房屋,基本保存完整。今年来外岀务工的人挣钱回乡建房,加上广东省技术监督局的扶贫双到的支持,大部分为钢混水泥小洋楼。杨洞小学同期改造成市一级小学。

  杨洞村文昌宫位于东向的水口处,是杨洞、严村两村民众烧香礼拜的场所。杨洞火烧坪山上有一座清道光皇帝勅封布政司黄及锋的诰封碑和坟墓。杨洞村历来重视培养人才,从清末至民国期间有庠生和国学生28人;解放后孕育一大批有用人才,如钟文尧、钟仕艺、杨镜深等佼佼之子为家乡争光。在革命战争年代有钟世恩、杨仿区等2位烈士为国捐躯。杨洞村 1991 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 解放战争根据地”,2014年被河源市评为首个“信用村试点”。2014年~2015年广东省技术监督局在杨洞村驻村扶贫,被评为“双到扶贫模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