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戏剧作家东风自传(4) 一边工作一边求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admin 2024-01-21 17:01:01
浏览

  中国戏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空前繁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骤然跌入深谷。众多河南戏曲演出院团,剧场票房惨淡,下乡演出市场不好,观众队伍老化而且减少,排戏难,演出难,发工资难,看不到光明与未来,一些优秀青年演员含泪离开了舞台,离开了观众。戏曲消亡论,一时兴起。作为河南戏发烧友,我不相信戏曲会消亡,但是也为戏曲缺少青少年观众而深深忧虑,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豫剧的振兴与青少年观众群的培养》一文,发表在1990年夏季某一期的《河南广播电视报》上。当年的文章提议,要比今天戏曲进校园的政策超前了30年。

  

/uploads/allimg/240121/1F1224123-0.jpg

 

  1990年秋,我被郑州通用机械厂招进工厂,成为一名集体工,学的是车工。一天,我在任寨北街河南艺术干部学校看到上海戏剧学院正在招收编剧学员,一万多的学费将我吓退,放在今天就是十几万啊,根本上不起。

  那个时候,全国高等教自学考试方兴未艾,各大城市纷纷开设夜大,为了让那些没有考上大学且参加工作的有志青年,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大学文凭。于是,我就报名参加了华中夜大在郑州文化路二小开设的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班,选择了与戏剧文学最为接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一专业,由河南大学主考,学费是一学年一千元。我刚工作,一月工资仅仅一百元,家里也没钱,就去找三叔说。三叔让我去找在队里当会计的堂叔,以他的名义借出了一千元,这才交上了学费。

  我上的虽然是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班,但是授课老师都都是来自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政法干部学院的名师。给印象最深的,就是教我古代汉语文学作品选·古诗词课程的王守国老师。那个时候,王老师也就是三十来岁,很英俊,很有才华,从河南大学调入河南社会科学院不久,还出了一本书《中国酒文化》,有中原文豪之美誉。王老师教学很认真,待学生很热情,很有耐心。每当遇到问题,我总会在课余时间向他请教,有时候还会去他家里求教。后来,王老师调入大河报,从副总编做到了总编,最后调入河南省文联,做了党组书记,正厅级领导,现已退休。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采取的是宽进严出,尤其是省会郑州的考生,更是严上加严,考场上根本就不敢偷抄,谁没有好好学,谁的脑子不开窍,开考的课程就及格不了。单从这方面论,拿到的文凭堪比国家统考生一样过硬。

  为了学好高等知识,拿到高等文凭,我也是真拼了。白天,骑着大二八去到位于卫生路上的重型工厂上班。那时,我才一百零八斤,车的大滑轮一个就有一百斤,每次都得使上全身力气抱上车床,累的要死,脏的要死。下班后,骑着大二八要么跑到位于健康路上大姑家蹭吃,要么跑到黄河路上河南省第一建筑公司大院老姑家蹭吃,一是离夜大近,二是为了节约一点儿钱。吃饱喝足,再骑着大二八去文化路二小上课。一个晚上两个小时的课程,我会犯困好几次,每次都会朝着眼角外又掐又拧,接着听课。第一学期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一,校长任命我当了班长。

  为了凑够下一年度的学费,我在工厂里吃的午饭,基本上都是从家里带去的。最奢侈的就是花上一块五,买一包天方方便面,热水泡两块,再买两个馒头,就着吃,非常香。那个时候,我看到工厂里返聘的老师傅一个月拿三百元的工资,我羡慕的要死,心里想,什么时候自己能拿到三百快就好了。就这样,吃上省一些,用上省一些,买最便宜的衣服,最终从微薄的工资中攒够了下一年的学费。

  今天回望,三年夜大,吃了很多苦。但是,青春年华,为了追逐文艺梦想,并不觉得有多苦。可以说,无论酷暑,无论寒冬,无论暴风暴雨暴雪,我没有缺席一节课。冬日三九寒夜,我骑着大二八冲向埋没膝盖的积雪,脸冻得生疼,手冻得僵硬,脚冻得麻木,摔倒了,骑不动了,就推着大二八一步一滑回到东风河畔的家中。我从来就没有节假日,人家都在玩,哪怕是过年,我也是在家复习功课。

  1994年下半年,河南奥克啤酒有限公司联合一所院校开办了啤酒酿造一年制成人中专班,我就去上了整整一年,后来分配到公司,从事啤酒质量控制工作。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我只能停下来向后延续。特别是最后一门的中国革命史不知怎么回事,连续靠了考了两次,都没及格,耽误两年不能毕业。第三次考试,我下了大功夫,虽然已经升任河南奥克质控科科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就抱着刚刚出生的儿子,在家大背特背中国革命史,最终考过,在1997年底,拿到了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与河南大学联合颁发的大专文凭,非常激动。

  令人遗憾的是,与我一起上夜大的同学们,由于监考太严,难以考过,不断有人中途退学,很有可能,我是唯一一个坚持下来,考过全部课程,拿到了高等学历。2022年某一天,我遇到河南大学一位领导,我说自己是半个河大学子。这位领导说,不,东风,你现在是名副其实的中原戏剧作家,有那么多编剧成果,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自己就是河大学子,反正我认,谁不认就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