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锡伯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云南锡伯龙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关保昌
退役军人的追寻之路
——访昆明锡伯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云南锡伯龙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关保昌
红心的温度,来自于火红的年代。生于自然,就要回馈于自然;自身来自一个火红的年代,就要把那个火红年代的精神光亮传延下去、照亮人心。这,就是关保昌精神的向往和力量。
朋友,在茫茫人海中,你见到过真正的军人吗?你见到过那些勇挑重担、负重前行,为了自己的理想或家人的安康而永不放弃、三十年、五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着的人吗?——真正的军人,是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始终具有顽强战斗精神的人。
一幕幕往事,在一位年近古稀的锡伯族转业军人关保昌(锡伯族名:瓜尔佳·宝仓)的娓娓讲述中,如同一条大自然中的溪流,平静地流淌着,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故事。
争做学习雷锋好榜样
1963年春天,严寒仍然笼罩着辽宁沈阳新民一个叫做关家营子的村庄。锡伯族男孩瓜尔佳·宝仓坐在屋前的土墙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翻看一张几天前的报纸。土墙背后是一所旧房子,是北方司空见惯的土坯房,昭示着这里面住着的,也是生活清贫的普通人家,是当时纯正的“贫下中农”家庭。11岁的瓜尔佳·宝仓正是这户人家的长子,此刻,他那一头黑发,正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着亮光。
就在不久前的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随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相继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3月6日,《解放军报》又刊登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从军队向全国的各行各业发展,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学雷锋的热潮迅速兴起。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相继做出决定,以各种形式组织学习和宣传雷锋。
在少年瓜尔佳·宝仓的记忆里,这段时间,不论在学校、在家还是在其它什么地方,人们都在谈论着雷锋的故事,都在践行着“做好事、做好人”、助人为乐。随着报纸上陆续刊登出了雷锋故事、《雷锋日记》,周围浓烈的学雷锋热潮也在他的心里落地、生根、萌芽并茁壮成长。直到他现在也忘不了的是:那时候头天晚上临睡前一定要把第二天学雷锋做好事的事情想好,把工具准备好,否则一夜都睡不好觉,就怕第二天落后别人。
那时候村里生产队有个铁皮喇叭,毛主席的许多重要指示,都用铁皮喇叭传递给村民。有时半夜三更的喇叭响了,说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下来了,从来不甘落后的瓜尔佳·宝仓常常会爬到墙头,甚至爬到房顶上去宣传。那时候关家营子的路都是泥巴路,春天冰雪融化了,道路一片泥泞,路过的车子陷在坑里出不来的时候,就到生产队用铁皮喇叭喊大家帮忙推车,瓜尔佳·宝仓总会冲在最前面,在起到带头作用的同时也弄得浑身泥巴。有一回夜里又喊帮忙推车,瓜尔佳·宝仓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就领着大伙跑出去推车,结果等到半夜回到生产队时,才发现把母亲省吃俭用刚给他做的一直不舍得穿的新鞋穿出去推车弄脏了,十分心疼。
瓜尔佳·宝仓那种学雷锋的积极性和热情劲头,在他少年时代一直保持着,也永远镌刻在了他灵魂的最深处。
南国历练, 壮志豪情
沐浴在像春风一样温暖的雷锋精神里的瓜尔佳·宝仓,在少年时代一直保持着学雷锋做好事的习惯。在他16岁时,有一天,老师特地把他喊到一旁,捏了捏他日渐结实的肩膀,告诉他说:“学校和公社准备保送你去当兵,你想不想去?” 从天而降的机会,让瓜尔佳·宝仓热血沸腾,如同那个年代所有怀揣军人梦想的少年一样,着戎装、扛钢枪也正是他的梦想。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地跟长辈们商量时,却被当头泼了冷水,大家觉得他还小,不同意他去当兵,外婆更是又哭又闹一万个不愿意。
机会就这样与他擦肩而过,却也把入伍从军的种子,深深地埋到了他的心里。1970年,瓜尔佳·宝仓年满18岁,这两年来,他常常独自坐在曾经无数次坐过的土墙上,仰望南来北往的飞鸟,慢慢学着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他常常在想:“作为男子汉,就应该像雷锋那样,具有‘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所以,自己一定要当兵去”。
他开始关心起了锡伯族的历史。那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也是一个爱国的民族。锡伯族的成长史,正是无数锡伯族勇士用征战沙场的马蹄绘就的。他相信在他的骨子里,同样流淌着锡伯族人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那腔热血。
思虑周全的他再次向长辈们表达了从军的强烈愿望,向大家表明他不能一直呆在这个小家庭里面,这不是英勇的锡伯族人应该有的归宿,也不是一个公而忘私的共和国青年应该有的生活姿态,所以他要去从军。他态度诚恳而坚决,最后说服了所有人,终于实现了当兵的愿望。
接着,他决定给自己改个名字。父母给取的“宝仓”两字,源于他们经历饥荒所带来的生活感受,也饱含他们朴素而殷切的祝福和渴望,但在即将开始“戎马生涯”的他心里,更喜欢另外两个字:保卫的保,昌盛的昌。虽然字音相同,但保昌两个字的含义更为高远,还带有一丝丝“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豪情。
南下广州的列车,带着这位来自东北黑土地的年轻人作别生活了18年的家乡。这是关保昌第一次出远门,稍稍不安的心里满怀着壮士出征的悲壮情绪,这让他有些坐立不安。车窗外的景致随着火车的飞驰由熟悉变得渐渐陌生了起来,他真切地意识到自己这个农村小孩瓜尔佳·宝仓时代,已经随着穿越中国壮美河山的铁路渐渐远去、模糊,而属于自己的、解放军空军战士关保昌的时代,正向着南方城市广州的越来越近而明朗、清晰。
关保昌的新兵训练被安排在了“广空五七干校”,是当时一个专门集中空军各级干部接受劳动改造、接受思想教育的地方。在这里,各大军区团以上的领导干部都成了“五七战士”,新兵连的小伙子们更是热情高涨。为了做出最好的表现,关保昌和战友们常常比赛似的在凌晨四点就起床,悄悄地将干校的道路、院子、食堂、厕所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悄悄回去睡觉。“做好事不留名,不让别人知知道”是当时的一个好风尚。
部队的磨练,让关保昌迅速成长起来。很快,在他参军入伍的第二年(1971年),19岁的他就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因为表现优秀,先后被提拔为财务助理、后勤处处长等职务,并荣立三等功一次。他在部队里一干就是20年,身处和平年代的关保昌,虽然没能像他的锡伯族祖先那样用马蹄和身躯去守疆卫土,却也在军营里,以一名军人的英姿燃烧着自己的青春,用辛勤的汗水浇筑着他的梦想。
商海弄潮 ,寻根溯源
1990年,已近不惑之年的关保昌面临着转业的现实。空军少校转业的他被安置到广西商业局的一个部门,开始了按部就班的“正常工作”,工作内容闲适而无聊。正值盛年的关保昌哪能习惯这样的生活,他开始考虑另一种活法,他有一个简单的观念:凭借二十年军旅生涯铸就的这副好身板,响应号召,下海做点事。
1991年,正是“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年头,关保昌舍弃了21年的军龄,放弃了虽不能让自己富贵,但还算丰足的工资下海了。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对快速崛起的中国是,对所有在这一时期下海的弄潮儿们也是。顺着改革潮流一路闯荡的关保昌在广西承包了一个酒楼,成了拼命三郎似的酒楼掌柜。整整8年,他把经营酒楼的喜怒哀乐都融进了每天迎送南来北往食客的充实生活中。
1999年,为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差距,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倾力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向西转移以提高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一时间,许多的有识之士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奔向西部这片热土。
有了从商经历的关保昌,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了云南昆明。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保昌对锡伯族文化的寻根情结日渐强烈。在学习中,他在书里看到了一段描述1000名锡伯族骑兵千里奔袭到云南边境与缅甸侵略军作战的记载:
“清乾隆年间,缅甸孟艮土司召散屡犯云南普洱、车里等地,乾隆以明瑞为云贵总督率军反击,为缅军所败,遂从盛京(沈阳)选派锡伯1000骑精兵强将,于农历4月初起程,历两个多月的千里奔袭,于7月中旬抵达云南入缅作战。乾隆三十五年正月初六,南征凯旋的895名锡伯族骑兵在昆明修整后,由原路返回盛京”。
他觉得这是个美好的故事,所以此次云南之行,多少有些寻梦的意味。云南给了他同样美好的印象,保持着他熟悉的古朴的特质,人们热情直爽,气候冷暖怡人……最终,他决定留在云南发展。
2000年的昆明,正从1999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热闹中逐渐安静下来。此时离关保昌到昆明又匆匆过去了一年。在这一年里,昆明周边乡村旅游在悄无声息中发展起来了,农家乐成为了一个时尚话题。昆明西郊一个叫猫猫箐的地方,成为了农家乐的天堂,人们带着去乡村吃饭的心情,将这个村子装点得热闹非凡。
另一边,关保昌寻访锡伯族南征足迹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他发现当年锡伯族南征的骑兵一路经贵州入云南,经昭通、曲靖至嵩明后,因为不能直接进入昆明城,只能驻扎在昆明东北角。关保昌考察来到了金殿后山一个叫汗马者(现称哈马者)的村庄。这里有一片开阔地,有水源,还有一个与战马息息相关的名字。他觉得他终于找到了英雄的祖先们曾饮马歇息的宿营地,决定也在这里安营扎寨。
与西郊的猫猫箐相比,这里更为安静也更为原始。住在村里的几十户彝族人家,都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关保昌租下了村边的一个院子,连同前面的水塘共一亩多点的地方,开启了他在云南的第二次创业。
在这个陌生的村子里,他用最熟悉的方式展示自己,以解放军部队里“军民鱼水情”的热情与村民们相处。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兵的年代,每周抽时间带领员工去村里平整道路、维护卫生、出资修路、出钱打井……村庄四周山林众多,每到干旱时节常有山火,每有山火他必冲在最前方去救援。他积极为村民们解决困难,帮助村民们搞建筑等,都成为了村民们的佳话并且口口相传,很快就被哈马者的彝族同胞们认可,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关姥爷”。
他开始实施更具挑战性的规划。他告诉已然成为父老兄弟般亲密的村民们:“我们的村子要变化,我们不能一直在泥泞的土路上行走,不能一直用水牛拉车才能走出村子,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住在现在这样的土房子,我们要盖楼房,要把村上仅有的摩托车从现在的两辆变得更多,直到变成汽车……”。
关保昌是锡伯族,他属龙,因此他把企业命名为:“锡伯龙”。农家乐按人头收费,每人每餐3元,生意出奇地好。他本能地以此为例子,号召村里的父老兄弟们都来开办农家乐,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接待客人,怎样制作菜品及经营管理。当村民都被发动起来后,关保昌组建了规划组,请村领导李玉成当向导,带领规划组把全村地盘进行考察测量,最后绘制了八张全村规划图,但却因种种原因不能实施。于是关保昌迂回前进,带领大家办好农家乐、成立农家乐协会,带领着大家共同致富。
身为农家乐协会会长的关保昌经常带领会员们出去考察,回来后制定标准、培训会员、设计菜品、统一价钱。他执着地试图在各个店家之间营造均衡,以使消费者不论到哪家都没什么挑剔,从而保证全村农家乐规范标准、整体推进。 当时报纸上对哈马者村农家乐的宣传,为当地的农家乐带来了火爆的人气。喜欢郊游的人们,从报纸上知晓了金殿后山哈马者村有位东北来的锡伯族人带头成立了一个农家乐,都不惜爬山数小时要来尝尝。哈马者村农家乐高涨的人气,甚至引得一帮小混混在人们必经的山林里当上了“剪径”的强盗,专门蛰伏在此抢劫上山的游客。为了对付这几小帮劫匪,关保昌不得不从村里招募五个棒小伙子组成护村队,每日护送进出游人,直至公安展开治安整治把这几个小团伙肃清。
至此,初步的规划已经完成,可因为逐渐失去了一定的新鲜感和盈利能力,农家乐按每个人收费三元的经营模式,也越来越到了过时的边缘,作为农家乐协会会长的关保昌知道,他必须带领大家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他决定尝试推出锡伯族特色的民族菜品。锡伯族素有狩猎的习俗,每每外出狩猎,常常数日不归,途中唯一能吃的就是烧烤。在他印象里,锡伯族男儿们背着猎酒,即便冰天雪地的世界,只要烧一堆火,就能将猎物炮制成美味的野餐……那是源于他内心的一种味道,但眼下只能由他自己先行示范。
他选定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间,2002年的国庆小长假,然后忐忑不安地做着各种准备。当他把一桌桌精心制作的色香味俱全的烤全羊、烤猪、烤鸡、烤兔、烤鱼摆到食客面前时,他看到了人们带着猎奇的表情,蜂拥而来享用这些独具风味的美食,然后心满意足地四处宣传,那时,他知道他选对了方向。他跟日渐精明的村民们算了笔账:“我们原来一桌人只能坐8个人,一顿饭24块钱,现在一只烤全羊最起码能收入三五百块钱,利润是原来的十几倍。如果大家都来做这个项目,哈马者村就会变成烤全羊村,烤全羊就会成为哈马者村农家乐的招牌”。2002年就这样成为了关保昌商海弄潮的转折点,他所要绘就的人生蓝图,也自此起笔飞舞。
如今,18年过去了,这道来自遥远东北的锡伯族烤全羊大餐,因为关保昌孜孜不倦地努力被做到了极致。回想当年,他模仿东北烤法,用明火烤一只羊要三个小时,需要烧掉15公斤的炭,长时间慢火烤熟的羊肉干硬、嚼劲有余而鲜味不足。而如今,关保昌历经多次改进的第六代多功能烤全羊焖炉,一次已经可以烤六只羊,一个半小时出炉,烤一炉羊用碳不到三公斤。烤出的羊肉外酥里嫩,佐以锡伯龙秘制的三十香调味料,口感臻于完美。那特有的香味一直风靡云南餐饮市场,继续作为带动云南、特别是昆明周边农家乐及乡村旅游发展的经典特色产品而难以替代。
高贵情怀, 激发出高尚的品格
有一种成功,是用高贵情怀激发出高尚品格之后所取得的成功。笔者专访了关保昌的夫人、多年来的幕后英雄、昆明锡伯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王捷总经理。同时也想通过对王捷总经理的专访,去进一步的了解关保昌董事长。
面对几十年来的往事,王捷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讲道:“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从小在革命干部家庭中长大并且接受了良好教育。1952年我出生时父母都已是共产党员,在解放战争中,我父亲在西满军区工作,风里来雨里去地搞军运工作,解放后调入到铁道部运输局工作了多年。由于工作需要,支援南方,我父亲又从铁道部运输局调入柳州铁路局任柳州铁路局副局长。我随父亲工作调动,从北京来到柳州生活,直到2002年从柳州铁路局提前退休来到云南昆明哈马者村,与丈夫关保昌并肩战斗、二次创业至今。我们1979年3月结婚,如今已经携手走过41个春夏秋冬……”
在哈马者山村中的王总,继续讲述着这些年来的事情:“关总2000年到昆明发展后,好几次提出让我提前退休来农村帮他,我当时在柳州铁路局工作,女干部的正常退休年龄是55岁,但在他多次的要求下,2002年我刚满50岁时就向单位领导提出了提前退休的申请并得到了批准。2002年我来到了哈马者村与关总一道,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生活和工作,18年来我们不离不弃、携手同行,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拼搏。我挑起了负责全面管理餐饮工作的重担,在前方后方支持着他的工作。在家里,我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活,每天早出晚归,照顾好他的饮食起居。在支持他工作的同时,我还必须要管理好店里的餐饮工作,要负责与所有供货商的联系;每天的支出报账,财务管理、员工的培训管理,也都落到了我的肩上。2014年我被评为盘龙区巾帼创新业带头人、锡伯龙生态园被昆明市妇联授予巾帼创新业示范基地光荣称号;2018年王捷家庭被评为盘龙区最美家庭荣誉称号。每天晚上我把工作安排好后,都是照顾他先休息,然后我把家务活干完后自己才能休息。在我的心里,他排第一、我排第二,这么多年来,基本上都要到晚上12点以后才能休息,十分艰辛。独生女儿在北京CCTV工作,无法帮助我们,所以只能靠我们自己。想想关保昌在部队和在外打拼的这20多年里,我们两地分居,当军嫂不容易,我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娘,每天要正常上班工作、要撑起我们的一个家;回到家里还要照顾女儿的生活和学习。让我们欣慰的是,女儿4岁我就教她学书法,女儿6岁时参加全国少儿书法比赛荣获了三等奖;读高中时参加全国书法比赛获一等奖;在读大学时,女儿参加大学里组织的书法比赛,也荣获了一等奖……”
十来年前笔者第一次见王捷就觉得她是一位文化教育和内在修养都很好的、不平常的女性,通过这次对她的专访,逐渐知道了答案。认识关保昌二十年、王捷十多年,笔者感到王捷是一位不喜欢抛头露面、不图名、不图利,在书法方面较有造诣的知识女性,这么多年来,她都在默默无闻地协助、支持丈夫创业、经营、打拼,是一位奉献型的、执行力很强的实干家。
二十年做好事,守望初心
白驹过隙,恍惚间关保昌董事长已年近古稀。有时候,他站在对面的山顶仔细观望这个隐逸山林中的村庄,常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往昔宁静而贫穷的小山村,早已成为仅仅存在于记忆深处的某种情结,如今的哈马者村,绿树影映着一幢幢漂亮的洋楼,村民们在自家宽敞的院子里经营着生意,忙碌而惬意。公路边建起了一个小市场,不准备开店的人家,就把自己种的农产品运到小市场去卖,生意同样红火。近100户人家的哈马者村,人均年收入早已经超过10万元,并一举夺得了“2019年度省级美丽村庄”的荣誉称号。
这里的一切饱含了关保昌20年不变的热情和艰辛的付出。抛去那些林林总总、虚虚实实头衔和获得的荣誉、赞誉,每当大家亲切地喊他一声“关姥爷”时,一种痛快、温暖、自豪的感觉就会在他心里升腾。他深切体会到了被人们当成雷锋式人物去尊敬是怎样一种的幸福,他觉得这样就足够了。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要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关保昌从小学雷锋,从少年学到青年、从地方学到部队、从青年学到老年、从部队又学到地方,一辈子没间断过学雷锋。现在已是古稀之年,他还在坚持学雷锋。“学习英雄要一生一世,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做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要求。
2016年6月22日,作为云南锡伯龙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的关保昌,在陪同原盘龙区就业局领导到滇源街道三转弯杨柳塘村商讨技能培训事宜时,碰到一位生活困难的老奶奶当即就给了老奶奶200元现金,虽然钱不多,但也给老奶奶送去了一丝温暖。2020年12月15日参加云南省教育基金会组织的向边远山区贫困学校捐赠活动,关保昌向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小学捐款5000元……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昔日水塘边的那个小小农家乐园已被他抚育成了占地300余亩的红色文化庄园。在关保昌极其传统而又朴素的思想里,他给爱家、爱民族、爱国家做了一个排序:首先要齐家,让属于自己的小家庭走出贫困;然后传承民族精神、挖掘民族文化;而一直贯穿始终的爱国。
他从这个锡伯族勇士们歇马的村庄出发,一路追寻那远征马蹄踏过的痕迹,从云南至贵州、从贵州至湖南、从湖北至河南直至新疆……20年从未间断。他用自己的双脚,绘出了200多年前那些勇士们的南征路线图,理清了这支队伍的最后归宿。他在庄园里修建了锡伯族1000名将士南征纪念馆和行军将士出征群体雕像,以此宣扬这种舍生忘死守疆卫土的英雄主义精神。他热切希望人们在这里享用锡伯族烤全羊美味的时候,能嚼出美味背后的创造者那热血沸腾的民族精神与文化。
胸怀远大, 固本凝心
有时候,关保昌觉得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心中总是会产生出某种牵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他努力将这种牵挂埋回心底,然后仿佛一下子又回到小的时候,有了读书时候的那种感觉。那是崇拜英雄、学习英雄的时代,那里有狼牙山五壮士、有江姐、刘胡兰、赵一曼,有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有雷锋、焦裕禄……
现在,关保昌已不必在商业上进行更大的突破,守成即好。他需要回归初心,他的初心一直流淌在他的血液里,铭刻在他的骨子里,一直未曾被他忘却过,那是一颗深埋于他内心的爱国的红心。
这时期的中国,人们在谈论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谈话中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他还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蕴含着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深意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在迎来历史飞跃、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需要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
在哈马者山中,已经努力拼搏20年,像战士那样坚守和战斗、年过花甲的关保昌在心中想道:“保家卫国,是战士的使命;戍守边疆,是千百年来军人的职责。从军20年后,自己早已脱下了军装,人也已经过了65岁的年纪……现在,已经不再需要自己去保家卫国、保卫边疆了,但此时此刻、乃至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必须得保卫人心、凝聚人心!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们为人民服务、向英雄人物学习、学习雷锋的心不能散了、褪色了,自己还要为社会、为今后、为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放不下,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原本模糊的思绪,在关保昌心里逐渐有了轮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概念。从2018年开始,他决定将以餐饮、娱乐为主的锡伯龙生态园建设成以红色文化传承和教育为主题的锡伯龙红色文化庄园。他与夫人和孩子商量后决定:“我们要坚定的走红色文化之路,要把小时候学习英雄、争当英雄的那种精神传承下去,这是中国希望之所在,新一代中国青年希望之所在”。
首先,他在庄园开阔地上修建了雷锋广场,他对持反对意见者说这条路我是看准了的,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你们可能不理解,但我理解……当精神饱满的雷锋铜像在初升的太阳下矗立起来的时候,他显得劲头十足,做出了将把所有资金甚至个人积蓄都用于红色文化传承的决定。
关保昌结合红军长征过云南“红军佯攻昆明城,调虎离山渡金沙”的文化遗留与人们耳熟能详的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和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模范人物,在自己所属的半山庄园里,以雕塑的形式将这些人和事做成了具体的景致。很快,红军长征步道、红色训练场、红色营地等设施、狼牙山五壮士雕塑群、红军佯攻昆明的雕像群和纪念碑、焦裕禄花园以及江姐、刘胡兰、赵一曼、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杨善洲等人物的雕像相继矗立在了哈马者绿树环绕的锡伯龙半山庄园里,以肃穆、庄重的氛围,再现一个个英雄的场景与往事。
在新建的红色文化展厅里,关保昌以毛泽东主席时代的站起来、邓小平总设计师时代的富起来和习近平主席时代的强起来为主线,以详实的史料反映中国旧社会的苦难及毛主席领导人民闹革命、带领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壮阔历史,展示建国后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及邓小平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实施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奋斗情景,展望国家逐步实现小康到习近平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国家愿景。
在另一层楼里,关保昌围绕“两新”党建要求,将中国共产党一大至十九大的重大历史事件、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精神以及时代楷模、部队十大英模等,以不同的形式进了展示。
为了给前来参加教育培训和学习的机关团体、组织与个人提供党员教育、主题党日活动。他还在庄园内建起了标准的党建“三会一课”办公室和教室,推出“忆苦餐”,开展小红军军训拓展教育活动,营造一种热烈而浓郁的革命气氛。
2019年初,初具雏形的锡伯龙红色文化庄园开始对外开放。69岁的关保昌精神抖擞地当起了讲解员,不管刮风下雨、风吹日晒,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总会亲自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宣讲红色文化,两年来亲自为5万多人次参观学习者举行了数百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活动。他开创了云南首家由个人独资建立多功能红色文化庄园的先河,并倾尽毕生心力凝聚红色资源,践行着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诺言。
心系疫情 ,奋勇前行
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在2020年的春节之后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疫情无情人有情。关键时刻,关保昌作为一名年近七旬的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我是党员我带头,抗击疫情我先行”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签署《抗击疫情我参与党员承诺书》,带头关停了自己的山庄,当好疫情防控宣讲员,组织支部党员和员工做好周边农户及协会会员对疫情防控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在得知双龙卫生院10多名医务人员自抗击疫情以来夜以继日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防护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他主动找到组织捐款人民币一万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献一份爱心,以表达对抗击疫情工作的支持。当了解到从春节到现在大部分村民存储的蔬菜、肉类等生活用品都所剩无几,急需外出购买,但却苦于买不到口罩,难以进行有效防护后,他第一时间站出来向村民保证:大家的口罩我想办法来解决。他通过各种渠道,几经周折筹集到了600个口罩,挨家挨户发放到每一户村民的手中。许多在一线战斗的防疫工作人员同样也面临着口罩短缺的问题,于是关保昌给麦冲防疫劝返点也送去了口罩。
他像20年前成立农家乐协会一样发起成立了云南省乡村旅游协会红色旅游专业委员会并出任主任一职;为便于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他积极谋求获得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及教育部门的授牌以便获得社会支持;他聘请著名的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担任了云南省乡村旅游协会红色旅游专业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和形象大使……
他像从前那样游说村民和红色文化主管单位、有意从事红色文化研究或投资的学者、商贾。他说:“我们已经在这儿20年多年了,我们一起把这里做成了农家乐村,做成了烤全羊村,我们一起为乡村振兴做了努力,现在终于把美丽乡村这块牌子拿下来了;但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要在美丽乡村前面再加上四个字,我们这个村子要变成一个红色旅游美丽乡村……”
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锡伯龙关保昌又为国家和党和哈马者村民献上了一份大礼,由关保昌出资30万所筹划的“哈马者村乡村振兴”项目已拉开了帷幕,目前规划图已经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审批,哈马者村乡村振兴项目涵盖了民族美食村、红色康养区、民族团结示范村、红色文化区和健康产业等,关保昌在党和领导号召下,引领助推当地乡村振兴。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关保昌以革命军人那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牺牲精神,在接近70岁高龄的时候,仍然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自己热爱的红色文化教育事业中,向着自己的“红色梦想”奋勇向前——把锡伯龙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好,使之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红色旅游的典范,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文化,弘扬好红色精神。
“宁愿奋斗一生死,不愿虚度一生活!”有着50年党龄的关保昌,正以一颗炽热的红心,描绘着一幅火红的蓝图,他满怀信心地希望着这幅蓝图,可以随着云南的乡村振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变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为此,年近古稀的他,仍然象一名真正的军人一样在战斗不息:要把这种温暖传递下去,激发人们高尚的思想、心灵和动机。
后记
2022年5月就将迎来70周岁的关保昌董事长,无疑也是幸福的、幸运的。半个世纪前的他,因为那个火红的时代,从小被激发出了高尚的动机一一学雷锋、做好事,见行动;18岁时走进了部队这个大熔炉,入党提干,找到了人生的好伴侣……一次次高尚的激励,成就了他和蔼儒雅、与人为善、与邻为伴,共同进步、共同致富的思想、外柔内刚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身在一个火红的时代,造就出了他火红的思想和火红的精神。
红心的温度,来自于火红的年代。生于自然,就要回馈于自然;自身来自一个火红的年代,就要把那个火红年代精神的光亮传延下去、照亮人心。这,就是关保昌精神的向往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