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湾紫蒜的传说
大蒜,起源于中亚和地中海地区,汉朝时期被引种到了咱们中国。关于湍湾紫蒜的种植传统,可以远溯到明代以前,因为紧依小月河,土壤中富含硒、硅、钠、钴等大量微量元素,沿小月河两岸的湍湾一带,种植的大蒜皮呈紫红色,而且还有很多神奇的功效。由于古代老百姓的认知能力所限,往往把一些“神奇”的事物,用神化了的形式口口相传。这不,咱们的湍湾紫蒜和黑蒜的来历,也被蒙上了一个神秘的而美丽的传说,且听我慢慢道来。
即墨移风店湍湾紫蒜,紫皮蒜头圆而大,当地人们通常称为“四六瓣”,有特殊的辛辣香味,又有强劲的杀菌功能,是美味佳肴中极好的调味品。关于湍湾紫蒜和黑蒜的来历,老一辈子的人留下了这样一段神奇的故事——相传湍湾紫蒜是灵山老母为百姓治瘟疫、驱瘴气,向她的干姊妹王母娘娘祈求来的药果呢。
且说即墨城北的灵山上,供奉着一位灵山老母,由于她心地善良,保佑一方百姓平安,自古以来就受到了远远近近百姓的敬奉,山上从来就没断过香火。说是在隋朝年间,即墨一带出现了瘴气,灵山老母感应到一旦出现瘴气,就会有瘟疫降临。于是,老母便去到西天,找干姊妹王母娘娘求得“四六瓣药果”带了回来。因为当年观音菩萨向小月河洒过玉净瓶里的水,小月河两边的土壤便有了神奇的功能。为了救苦救难避瘟疫,灵山老母就把药果播在了小月河边。果不其然,瘴气出现的第二年初夏,瘟疫真的发生了,民间良医面对瘟疫也是束手无策。为除病祛灾,百姓纷纷上山,虔诚祷告灵山老母,灵山老母便令民间良医到小月河边挖取药果,将独头的经过蒸煮发酵,形成了黑色药丸状的黑药果,配四六瓣分发给百姓。百姓们就着四六瓣生蒜,吃几粒蒸煮发酵的“独头黑药果”,这才让即墨百姓避免了一场瘟疫带来的灾祸。
由于灵山老母“大仙神算”,求得药果避了灾祸,百姓就把这种“四六瓣药果”称之为“大仙算”,后来因为是植物,慢慢叫成了“大仙蒜”,后来简化成了“大蒜”,因为一直长成四六瓣,湍湾紫蒜在民间亦被称为“四六瓣”,又因为湍湾紧偎小月河,大蒜皮呈紫红色,为了区别周边及其他地方种植的白皮大蒜,逐渐叫成了现在的湍湾紫蒜。蒸煮发酵形成的“黑色药果”,则是湍湾黑蒜的雏形,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湍湾西北医术高明的王安,根据民间传说,把大蒜经过发酵处理,果然形成了“黑蒜”营养价值和祛病健身功效极高的“湍湾黑蒜”。(王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