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古冀州
9月初,“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发起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姬英明先生在延续前十五期的“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后,第十六期探源来到了华夏九州之一的古冀州,用考古遗址为古冀州的历史文化源流做一次正本清源的全面梳理。
《尚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 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従,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根据及多方可靠史料了解,古冀州地域范围是今天的山西河北及辽宁一部分,夏代时期的冀州中心是山西。”姬英明说:“古冀州的早期古文化系统来源非常复杂,经过我多次考察,发现山西南部一带的早期文化来源于甘肃大地湾遗址和宝鸡北首岭遗址的陇山文化带,河北文化的来源是中原文化北上和红山文化南下的结合。古冀州早期的文化层规模较小,直到距今四千六百年以后的颛顼帝时代至夏朝早期,才突然变成了中华文明的政治中心,这有陶寺、周家庄等大型遗址为证。”
“因为疫情原因,本次冀州的探源考察,我是一个人背包从《史记》等古史记载轩辕黄帝大一统中华的最后一战涿鹿开始的,涿鹿也因黄帝战赤帝而被后世铭记。但‘涿鹿’应该是广义上的大区域名称,最合理的应该是在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上!今天的涿鹿县从地理到考古发现,都不成立,但张家口市边的长城关隘旁二阶黄土台上的四十万平的‘黄家湾遗址’,从地理上观非常符合这些客观条件。还有《 逸周书》记载:‘炎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天帝。’说黄帝杀赤帝于冀中,而非涿鹿。观古冀州图,张家界的清水河流域的确在冀州之中”。姬英明说。
冀州是华族祖地九州之一,在绵长的历史中,曾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据史料记载与姬英明先生祖传,冀州远在四千七百多年之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就是在冀州征服炎帝和赤帝两大族部的,到颛顼帝时迁都冀南的天穆之阳。到唐尧时,洪水为害,淹没九州,夏禹王又“随山浚川”、“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在冀州接虞舜的统治地位。夏禹王崩后,他的儿子夏启成为了华夏部族首领,首都也都在冀南,自“太康失国”后,冀南逐渐的失去的核心地位,到“后羿代夏”时,暴君后羿为筑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迁都于斟鄩,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二里头遗址”。
“我认为陶寺遗址就是颛顼帝所建造的‘天穆阳都’,因为以陶寺遗址为核心周边布满了几十万平至几百万平的聚落遗址。我还可以肯定地说,夏朝的开朝之都,还是在颛顼帝所始造的‘天穆阳都’,陶寺遗址的衰落是因‘后羿代夏’所造成的。历史上有夏禹之父鲧是颛顼帝儿子的说法,从时间年代上看,颛顼帝至鲧最少差五百年,但从古人‘父辞子承’的礼仪文化观看,夏禹王是蟜龙夏氏的首领,要想合理的取代夷舜,认黄帝之孙颛顼帝为祖是最佳方案,因为蟜龙氏本就是黄帝族的核心成员,但为什么没有直接认黄帝为祖呢?因为这个阳都是颛顼帝建造的,故而要想在阳都承继大统,直接认颛顼帝为鲧父,既是夏禹的祖父,这样夏朝的贵族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占领阳都了!如果有不服的,就‘禹征三苗’了!还有黄帝直系后裔后稷的北方实力支持的‘稷放丹朱。’故而,我认为夏朝开国应该是平稳进行的,夏朝的阳都(陶寺遗址)毁于夏禹王的十子后羿的僭越篡位‘后羿代夏’!‘后羿代夏’名不正言不顺,故而要用武力对反对他的阳都贵族们进行杀害和迁徙,后羿利用强权迁夏都于夏朝的‘兵城’斟鄩,我祖上后稷五世孙不窋从斟鄩逃出,逃回了陇东一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不窋窜入戎狄”事件。后羿是一个非常喜欢杀伐的暴君,对黄帝族贵族管控也是极其残忍的,不窋的逃走应该是触发他情绪,他应该找到不窋的逃走路线,故而将气撒到北方部族身上,石峁遗址也可能被毁在这个时期了。我们现在有很多历史学者对夏初的这一段历史,有很多奇谈怪论,还有甚者,认为没有夏朝!但若要想弄清楚夏朝初期的这一段历史,就应该从夏的合法平稳承接大统上推理。如果考古上有3800年左右大量遗址破坏证据,‘后羿代夏’就成立了!”姬英明肯定地说。
下一期,姬英明先生准备去豫州探源,到灵宝一带的遗址群和二里头遗址,给我们继续衔接讲述黄夏时期不为人知的历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