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与民族风情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rwddl8 2023-07-01 09:19:47
浏览

  ——从“大漠胡杨,民族之魂”看冀有泉

  对传统水墨的继承探索与发展

  

 

  冀有泉,现为空军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空军美术书法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山西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学会会员、中国舞美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员。曾任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名家书画院院长等职。其艺术成就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解放军报》《美术报》、腾讯网、新浪网、百度等国家及地方主流媒体多次进行专访报道。几十年来,坚持为灾区群众和慈善事业捐赠作品及经费,被誉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其作品,以孤树之静谧、寒冰之冷酷、积雪之莽凉言其情,以抱树飞雪之轻言其神,形成了大气中充满灵秀、雄浑中流溢清朗、冷傲中深蕴绵柔的绘画风格。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八一大楼、西郊机场等单位收藏,并先后在俄罗斯、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展出、获奖和收藏。2013年,随“多彩中华”代表团访问美国,作品在联合国总部展出,部分作品被联合国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收藏。2018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冀有泉)画集》。2019年在中国国美术馆举办了“大漠胡杨,民族之魂”个人画展,作品《漫漫戈壁胡杨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中国传统国画艺术源远流长,山水壮丽,花鸟繁盛,人物鲜活,名家、大家多如灿烂星河。现当代艺术家能厕身其间,必定有其独特的面貌和独特的精神。今天,我们将再中国造型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观赏到的“大漠胡杨,民族之魂”军旅画家冀有泉的水墨胡杨作品展,就是在当代国画艺坛上堪称执水墨艺术牛耳的别具匠心之作。

  将生长在塔克拉玛干荒漠沙海中“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被维吾尔族人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树”、汉族人称为“英雄树”、蒙古族人称为“圣树”的胡杨作为绘画题材,并且用中国最传统的水墨来表现,冀有泉在当代中国画坛是第一人。

  

 

  《水墨胡杨1-中国画-冀有泉》

  

 

  《水墨胡杨2-中国画-冀有泉》

  

 

  《水墨胡杨3-中国画-冀有泉》

  在中国美术史上,纯以水墨作画,创始者乃中唐大诗人兼画家王维,以及大画家张璪,前者“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后者“气韵俱盛,笔墨积微”,开一代风气之先。此后,水墨和水墨兼淡彩,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主干色彩。这种状况在近一个多世纪后受到过两次强烈的冲击。一次是在清末民初,一次则是从改革开放至今,在这两个时期,新的艺术思潮、新的绘画方式与手段层出不穷,传统水墨均呈现出一定的式微之势。但水墨之顽强超乎人们的想象,微而不死,弱而不断,往往与不知不觉中,重现生机。

  可以这样说,在以西方艺术标准为造型艺术审美尺度的今天,水墨同时扮演着被压迫者和救赎者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中国传统国画艺术还能以独立之面目发展延续并且长盛不衰,水墨的使用至关重要。因此,我对那些对水墨情有独钟的画家充满敬意。

  所以,我非常愿意站在这样的角度来审视画家冀有泉,来欣赏、阅读他笔下的水墨胡杨。

  冀有泉本以冰雪山水闻名画坛,将胡杨入画,源自他1998年的一次新疆之旅。行进在塔克拉玛干的公路上,路旁一片片形状独特的老树引起了冀有泉的注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走进了这片陌生的树林。数千年的历史尘埃在他的脚下腾起,数千年的斑驳枝丫从他的肩头拂过,作为军人的冀有泉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些树奇形怪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小孩儿;越往里走,就越像是走进了一个古战场。特别是夜幕降临,月光之下,是一片光怪陆离的奇妙景致。”冀有泉的心弦被拨动了。军人的情怀和画家的敏感在涌动,在升腾。一个全新的绘画品种,就在画家的心灵与周围的精致奇妙地契合时诞生了。

  从此以后,水墨胡杨就成了他心无旁骛的孜孜以求,成为他画笔下20多年来唯一的具象造型。

  

 

  《水墨胡杨4-中国画-冀有泉》

  冀有泉的水墨胡杨,撑天矗地、意象磅礴、雄浑古朴、苍莽雄劲、烟云雾霭、郁郁苍苍;粗干、细干、枯干,枝干遒劲、线条凌厉而浪漫瑰丽,云光、月光、天光,光影相交、块垒凝重而深沉浓烈,画面充满生命的感叹与岁月的感悟;苍凉中透露着神秘的意蕴,萧肃中裹挟着沧桑的色彩;与岁月一样长青,与天地一样万古;默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这样的水墨胡杨让人肃然起敬,顶礼膜拜。因为,在胡杨面前,人类只是过客,时间才是见证。这让我想起了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边塞诗。冀有泉的水墨胡杨就是当今画坛的边塞诗,就是国家情怀的具象化,就是民族风情的水墨。

  

 

  《水墨胡杨5-中国画-冀有泉》

  构图上,冀有泉的水墨胡杨匠心独运,讲究远近分布:近景画面多为实写,傲然听力的胡杨枝干遒劲,或横卧中心,或气冲霄汉;身姿倔强挺拔;远景画面多为虚写,新生胡杨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虚衬实,实带虚;景物的高低错落、大小搭配,枝叶的疏密相间,也都极为不凡。他严守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提出的“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法则,密处,枝干稠密,就连大漠之风也难以穿透;疏处,则是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的天地,任其纵横往来;而在动静结合上,冀有泉也画得得心应手:有时,静的是胡杨,动得是骆驼、山羊,以及驼铃;有时,静的是月亮,动的是天空中的云朵或雄鹰。就在这动与静的相辅相成中,他还将藏景露景的构图法运用得十分巧妙。既不全藏,也不全露,让读者感到画外有画,不致一览无余。至于何者该藏,何者该露,是胡杨还是骆驼,则以画面布局为要义,以画面境界为依据。

  

 

  《苍穹1-中国画-冀有泉》

  

 

  《苍穹2-中国画-冀有泉》

  

 

  《苍穹3-中国画-冀有泉》

  

 

  《苍穹4-中国画-冀有泉》

  墨法上,他跳出前人的窠臼,独创了“驳墨法”。所谓驳墨法,就是用水墨中的飞白表现胡扬的枝干,在留白与飞白之间,强调光影,注重用水用墨,因势用光运墨之法。驳在古今汉语中有黑白相间呈斑驳状之意,如《汉书》云:“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而在艺术实践中,他常常在毛笔上直接将墨汁的浓淡调节好,一笔画出墨色的层次感。因此在他的笔下,墨色有对比,有层次,墨已不再是墨,而是生命的呈现,情怀的载体。墨也不是“五彩”“七彩”,而是八彩、九彩,甚至是全彩。正是墨法的创新,才使得他的水墨胡杨作品在表现胡杨苍老的年轮和龟裂斑驳的身躯时,墨色苍劲、质感强烈、浓淡相宜、层次分明。

  在将胡杨入画的实践中他发现,传统的皴染擦等技法无法将胡杨自身的神韵和树干的风骨精神及沧桑感表现出来。欲画胡杨神韵,必须技法创新。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他在用笔技法上,开创了全新的“飞白弹点法”。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取其发丝的笔迹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后被国画家们采用,它的笔画特点是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正是这种源自书法书写的新型技法,才让冀有泉笔下的线条具有了非凡的表现力。“飞白弹点法”既是点、勾、擦等方法的融合,也是用笔角度与力度自我感悟下的神性运行。他除了以中锋用笔,用手的腕力,让笔在纸上自然滚动外,还时而中锋、时而侧锋交替,任笔自由涂抹,将胡杨树干上的树洞、疤痕等岁月的痕迹赋予了动感、力感与生机。使得他笔下的胡杨具有了巧拙相参、动静相宜、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意境。

  

 

  《苍穹5-中国画-冀有泉》

  

 

  《苍穹6-中国画-冀有泉》

  在中国画水墨运用的历史长河中,先后产生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破墨、披墨、泼墨、积墨、宿墨、焦墨等墨法,而冀有泉在广收博取前贤墨法精粹基础上首创的由驳墨法和技法上的飞白弹点法为标志的“冀氏画法”,则代表着他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水墨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冀有泉的艺术实践目前已经成为画坛内外关注的对象。《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及各级省市媒体、新媒体都报道、介绍过他的水墨胡杨。2010年,他带着水墨胡杨走进塔克拉玛干,举办了一次绝无仅有的门外是大漠胡杨、门里是水墨胡杨的实景展览。一时间,大漠的胡杨与艺术的胡杨彼此呼应衬托,情景交融,令观众流连忘返。展览产生了轰动效应。2013年,他的水墨胡杨还走进了联合国总部,有四幅作品分别被联合国和中国驻美大使馆收藏。

  

 

  《水墨胡杨6-中国画-冀有泉》

  

 

  《苍穹7-中国画-冀有泉》

  20多年来,冀有泉40余次走进大漠胡杨林采风、写生,与胡杨为伴,与风沙共舞;20多年来,冀有泉苦心孤诣,潜心探索,“用纸三千,食墨九吨”,与孤单为邻,与寂寞结缘。他在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说:“只有孤独的苦行者,才能在心底沉淀、锤炼自己的艺术语言,去除雕饰,洗尽虚荣,回归朴素的真挚,寻找到艺术的真谛和生命的辉煌。”

  我相信,冀有泉的水墨胡杨也将与郑板桥之竹、徐悲鸿之马、齐白石之虾、李可染之牛一样,成为具有独特指向性的绘画题材和标志性的具体形象。而他对传统国画艺术在墨法与技法方面的坚守、探索与创新,也必将使他在探索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产生更大的影响。

  (赵立军,编审,原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