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充电桩安装到底有多难?威马沈晖坦言2万用户无福消受
你家的新能源充电桩好用么?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不论是续航、智能化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用户购买热情越来越高。但是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后,普遍存在充电桩数量少,充电难的问题。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置促进联盟数据,截至目前新能源增量车桩比为3:1,相当于每3台电动汽车只能共用一个充电桩。而充电难的问题,又与私桩充电桩安装难有直接关系。
日前,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发布了一条微博,展示了一张威马车主发给他的私信,并表示有2根桩送不出去。
这位威马车主称,车买了将近两个月,可充电桩始终没法在小区装上。中途虽然协调了各方,但物业就是以车位无法安装和用电配额等理由,始终不肯盖章。该车主直言,自己有点后悔。
不仅有沈晖和威马用户的个体吐槽。近日,观察者网就#如何看待小区充电桩安装难# 问题开启了一项 “安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的共同投票调查。截至目前已经有1349人参与了投票,许多人表示小区电网容量有限导致充电桩安装困难。但这只是一方面,具体的安装难的原因还要更加复杂。不禁让人想问,车企送给你的充电桩究竟为何如此难安?
物业可不想接这个“费力不讨好”的活
许多车主表示,在安装充电桩时,最大阻碍来自于物业公司。原因在于物业公司不光要需要承担更多管理成本,并且还可能要承担一些隐患。
物业公司则表示,像地下车库空间相对封闭,如果同意业主安装充电桩,万一充电桩漏电、短路引发火灾等,扑救难度大,可能造成重大人身、财产损失。并且很多小区在修建时没有将充电桩纳入规划,如果强行接入充电桩,可能造成用电高峰期变压器过载,导致变压器故障。如果安桩的人多了,还需要重新增加变压器,而一个变压器的成本则是几十万。这样来看,整个充电桩的安装过程中,物业甚至是要倒贴,积极性可想而知。
此外,虽然国家鼓励车主在自有车库、车位自建自用充电桩,但由于厂家充电桩规格不一,在安全保护装置,施工标准、消防规范、监管流程等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物业公司对业主安装充电桩持消极态度。
物业不配合的问题并非没有解决办法。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在政策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就在本月21日,北京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关于加强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见》,要求切实解决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难题,规范运维管理,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小区充电模式,促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
另一方面,则是需要车企与小区物业互相配合。从车企和物业的角度来看,让物业与安装充电桩形成利益挂靠,如此一来物业得到了收益,积极性自然就会提到。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充电桩安装成本过高问题。
“高额”安装成本劝退车主
比如,充电桩报装通常涉及公共区域施工,如小区路面开挖或墙面打孔、桥架借用或敷设、电表箱等附属设施安装,因此需要向物业、业主委员会或村委会等协调出具“允许施工证明”。此外,车主还需要承担超出部分的电力线路、通道、充电桩设备安装等的费用。比如30米免费距离过短,布线成本高昂,直接劝退了一些车主。
新能源车主作为安装私人充电桩的唯一受益人,需要自己打通各环节、面对“孤立无援”的复杂申请,根本就没时间去跑程序。甚至就连供电公司也是建议居民使用物业的专电安装充电桩。
私桩破局,多方联动是关键
实际上,要解决个人私桩安装问题,最终仍离不开车企、充电设施服务运营商等产业链各方及社会力量的支持。而在这一共同利益点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一些企业,也开始紧密合作。例如万达开始进入新能源汽车和公共充电桩领域。威马策动投资方雅居乐一块搞小区充电桩建设。
作为新势力造车中的头部企业,威马对公共充电基础设施领域也早有布局。目前,适用于威马的公共充电网络已经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361个城市,并通过自有的“即客行”APP,为用户提供超过44万个公共充电桩服务。
而此番威马与雅居乐取得合作后,将进一步深化家充桩的布局,保障其新建住宅100%配建停车位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规划新建小区的公共充电区域,并提供多样化的慢充、快充、超级快充等多种柔性补能手段。
而在保障充电桩与电网负荷时,威马使用V2G技术,用户在用电波谷充电时,以低价从电网购电。而在用电波峰时,以高价向电网售电。在实施起来,V2G技术需要汽车、充电桩和电网的支撑。目前威马汽车已经打通了V2G充电桩,V2G车载充电,并且和国网实现了车、桩实测与道路测试。
除企业间的联动,也有企业在尝试实现电动车主之间的联动,将用户已经成功安装私桩向其他电动车主共享,实现家用私桩的最大利用率。据悉,威马汽车正在积极探索“私桩共享化”服务模式,依托即客行APP平台,为私桩车主开放家桩与外部车辆充电匹配能力,进而提升能源利用率。而且私桩共享没有品牌壁垒,且离用户更近,更便利,更经济,是一种更有现实主义的电桩模式。
显然,解决个人安桩难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要平衡好各方利益,真正让新能源车主享受到电动汽车的便利。而且可以看见,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可以快速、便捷满足新能源车主的补能服务体系。相信不久的将来,基础建设也一定会跟上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新能源车主提供更好的用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