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临沂市李厚杉艺术馆馆长李虎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001编辑 2022-01-04 17:47:09
浏览

  品千年古韵 ,赏历史精粹

  ——访临沂市李厚杉艺术馆馆长李虎

  

 

  李虎,男,1974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考古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学士学位、国家级艺术品鉴定估价师。现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员,李厚杉艺术馆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山东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山东省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副秘书长、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今时报社书画专刊副总站长兼(鲁苏皖)三省分站长/副总主编记者。

  始于传承 ,守于热爱

  临沂,地处山东一隅,古称琅琊、沂州,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夷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与华、夏并称,夷字在商代甲骨文中经常出现,这个时期“夷”是代表部族的名称,意为“东方之人”。东夷是指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文化。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陶甗、陶壶、陶罐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音如镜的蛋壳陶;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兴起了家禽饲养业和酿酒业。

  李虎出生在临沂的一个梨园世家,祖父李忠志是著名的“柳琴戏”表演艺术家。临沂当地有着浓郁的柳琴戏艺术氛围,而李虎家族先人更是长期浸淫在柳琴戏中潜心探索,到李忠志时已是第三代传人。李忠志早年时不仅以柳琴为主弦,将“拉魂腔”改腔为戏,更是曾在上海组建了风行一时的李家戏班,极大地推动了柳琴戏的发展,而如今柳琴戏也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父亲李厚杉不仅是柳琴戏表演艺术家,也是画家、书法家。其画作涉猎广泛,作品线条遒劲流畅,设色自然典雅,构图别致清新,笔、墨、气、韵浑然一体,达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蕴的完美结合。在家族长辈的影响下,李虎从小就对艺术文化有着不一样的情怀,而与父亲痴迷于绘画不同的是,他更喜欢进行古代艺术品的鉴赏工作,从一个个具有历史气息的旧物中感受文化的延续。

  

 

  2012年,李虎正式创办李厚杉艺术馆,这不仅是为了记录父亲李厚杉多年的艺术成就,也是为了能让自己更好的进行古代旧物的收藏与展览。艺术馆里分门别类的展示了李厚杉先生积累多年的书法作品以及十五种不同主题的画卷,除此之外,李虎还在馆内展出了许多年代久远的古代艺术品,供人们鉴赏、把玩,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徜徉在艺术的世界中领略中国古文化的风采。

  能够把艺术当成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不断在行业里孜孜不倦地探索,便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对于李虎而言,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不仅改变了自己思考世界的方式,更是自身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他说:“我一直觉得我的人生因艺术而美丽,而各类艺术也会给我提供丰富的养分来滋养我的内心,我很享受在艺术领域中静下心来思考的感觉,也愿意把这一份事业一直做下去。”艺术是一种积累和沉淀,李虎就这样陶醉在艺术的天地里不断追寻着更好的自己。

  

 

  

 

  匠心钻研 ,不负韶华

  在中国灿烂的历史长河里,青铜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技术娴熟、内容丰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中国五千年文明,其中有四千年是金属文明,青铜时代开创了前两千年的铸造史,铸钱业则谱写了青铜时代后两千年的铸造史。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源于青铜时代,“三代”(夏、商、周)之后,青铜文化衰落之后,青铜范铸技术之精华由铸钱业继承,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铸造实践中不断演进。范铸法又称模铸法,这种工艺先以泥制模,雕塑出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再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器成品。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无数珍贵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遗忘,而李虎最喜欢做的,便是去探索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通过这一件又一件留存了数千年之久的文物和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李虎记得临沂当地曾出土过一把古代郯国国君佩剑,其工艺之精良,制作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这把郯公剑长44.9cm,宽3.4cm,根据其形制,铸造工艺,可以断定其为春秋吴越工艺所铸。此剑剑脊呈暗红色,两刃呈灰白色,剑脊和两刃色泽不同,表明这两部分所含的矿物元素有所差别,这就是所谓的青铜复合剑,刚柔相济。这种铸造工艺,流行于春秋战国,先铸剑脊,铸成之后,再将剑脊放入范中,合范进行二次铸造。这种铸剑工艺,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工匠为了提高兵器性能所用的一种典型铸造方法。

  

 

  郯公剑的八字铭文“郯公兀母,自作用金”乃春秋吴越鸟篆体,字体修长,装饰性强,仔细观察会发现,字体内依然残留错金。错金银工艺兴起于春秋时期,人们在铜器上用黄金错成铭文,这样铭文就会熠熠生辉,尤其是青铜器经过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变成深色的“绿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错铭文则数千年光辉丝毫不减,如此就像夏夜深蓝色天空闪烁的星星,呈现出一种深邃而斑驳的交错感。

  文物是历史的印记,而古文物的研究工作则是要重拾那份延续了千年的历史文脉。在李虎看来,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记录着太多的文化记忆,所以每一次的研究和探索,他总是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去与寻找与文物相关的历史资料,令那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再次焕发新的生命。

  

 

  

 

  择一事,爱一行,终一生,从青葱少年到成熟中年,李虎所求的无外乎一丝不苟、一以贯之。对于他而言,对于古文物进行探索、研究的匠心和追求就好比一场修行,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以万千锤而铸一器。凭借热爱,凭借匠心,李虎也一直活跃在古文物研究的第一线,为古文化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薪火相传 ,筑梦未来

  在2020年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李虎与一众业内的朋友非常看好其中一件名为“漆羽觞杯”的古文物,并断定必将拍出高价。但是文物的最后成交价却与众人预测的价格相去甚远,令众人大失所望。李虎和朋友们在拍卖会后做了详细的资料分析,发现造成这种两极差异的原因在于拍卖商缺乏历史常识,对拍品做出了错误的介绍。这种因认知错误而导致文物得不到认可的现象在行业内时有发生,而李虎对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是深感惋惜,他说:“文物的鉴定工作需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做基础,只有做到对历史了然于胸才能准确地指出文物的价值。如今的古文物市场鱼龙混杂,不少商贩或者收藏爱好者往往会因为信息的缺失而对文物的价值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导致受骗或者使得文物丧失了原本应有的价值。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印记,我们想要在这一行内有所建树就要熟知各个年代的产物,这些知识的积累需要我们虚心请教老师,从实践中慢慢地摸索,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己的见闻。”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多年来,李虎一直积极宣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多次向社会爱心捐赠图书、字画等作品,引导人们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享受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熏陶,重拾起民族自信。如今李虎也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让行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人的一生很长,足够人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人的一生有时也很短,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时间在李虎的身上悄然流转,在他的身上增添了岁月的痕迹,但他却始终不忘自己心中那份对历史,对古文化的追求。那颗充盈着质朴情怀的赤子仁心永远伴随着他,令他能够在如今纷扰喧嚣的世界里坚守自我,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在推广文化发展的道路上缓慢而坚定地前行着,为世人展现当代最难能可贵的匠人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