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新火试新茶,品竹叶青春茶,读苏轼一生情怀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admin 2023-03-16 18:17:34
浏览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知州期间,写下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名句。

  此时的苏轼大概四十岁左右,早已经历各种沉浮,思维走向成熟的年龄,看上去非常超脱——比如自己主动从杭州通判(类似于地方长官的副手)来到密州,却没想到这个荒凉之地几乎成了自己所有梦想的集合地。

  他在这里读书、写词、治蝗、缉盗、抗击旱灾,甚至还习武备战。

  中国文人一生冀望达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全都尝试了一遍。

  少年时代他已经读了《庄子》,但在四十岁的年龄重读这本书后,再结合自己的官场沉浮,庄子那种淡泊名利、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和他自身的豁达无拘,就此畅快交融,浑然一体。

  在主政密州期间,苏轼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既有“诗酒趁年华”,也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更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后人看来,这些词作集中了苏轼所有的意气风发,以及一人孤城的人间悲喜。

  这就是密州版苏轼——有精忠报国之志,有一往情深,有超然的人生态度,更有宇宙级的情怀,以及对明天的美好期待。

  这样的苏轼没人不爱——他纵情山水、每日弄茶,俨然已经是中国文人的完全体。

  后人在他的《道者院池上作》中了解到,那句“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无可争议地表明,随身带着茶壶,路上遇到好朋友就可以坐而品茶,已经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潇洒。

  他也把“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演绎到了极致,经常收到朋友送来的茶,也以茶为礼送朋友——“茶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比如竹叶青,不仅多次被选为国际交往礼品赠送给中外贵宾,更成为大众传递情谊的载体。

  这让他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又多了一个“头衔”——“中国茶文化形象大使”。

  茶文化大使,不可一日无茶

  在苏轼所在的经济发达的大宋朝,不但皇帝视茶如命,士大夫之间以茶会友也已经蔚然成风。

  当时宋朝流行茶艺——茶在当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是一种仪式感十足的社交活动——作为“大使”,苏轼自然对所有环节无所不精。

  读过苏轼文章的人都不难发现,茶显然是他的写作主题之一,而且具体到煎茶、点茶、斗茶等细节,都曾经出现在他的作品里。

  在煎茶时,苏轼对于水非常讲究,尤其喜欢用山泉水煎茶,曾经托朋友专门从无锡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取水,用于煎茶。

  他对点茶也极为推崇,并在《送南屏谦师》一诗中提到过一个擅长点茶的道士,称赞其如果这个道士能续写陆羽的《茶经》,将会千古留名。

  斗茶也少不了。

  这是一种宋朝文人雅士之间的游戏,主要通过比拼茶汤的品质和品相,区别输赢,比如色泽等,苏轼对此同样也乐此不疲。

  有人统计过,在苏轼的作品中,与茶有关的超过80首。

  这表明在苏轼的一生中,实际上茶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下阙不仅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名句,其实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节气——寒食。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大意就是,(清明)不要再想家啦,点起“新火”煮一壶“新茶”,趁年轻饮茶作诗喝酒吧。

  这几句看上去很超然的表达,却描述了一种只有苏轼才有的故园难回(苏轼一生都未能回到四川老家)的情绪,以及壮志难酬的表达。

  这一句中的“新茶”两个字,其实就是“明前茶”——顾名思义是采摘于“清明”前的茶叶。

  而这种明前春茶,他的家乡四川峨眉山上的禅茶最为知名。

  也可能正是基于此,苏轼尤其钟爱这种珍贵且来之不易的明前茶。

  众所周知的是,清明之前春寒料峭,此时气温仍然比较低,适宜茶树生长,这决定了“明前茶”相当罕见。

  苏轼在那个时代能够喝到这种茶,也难怪他要诗酒趁年华了——这种茶既难得,可能也有来自家乡的味道吧。

  而且明前茶来自于经历了漫长冬季低温的茶树,集聚了更多的营养成分,拥有更高的氨基酸,嫩香尤甚,也因此成为茶中上品。

  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就是,明前茶,贵如金。

  到了当今时代,人们再去谈明前茶,那就绕不开竹叶青。 

  峨眉天下秀,竹叶青自此生

  竹叶青之所以知名,与峨眉这座天下名山密切相关。

  “峨眉天下秀”——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峨眉山雄奇无双,竹叶青源自600-1500米的高山茶园,气候和土质都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比如白龙洞、黑水寺、万年寺等一带。

  峨眉的高山茶园,历经1600年漫长岁月洗礼,集聚了无数养分和日月星河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茶树生长环境,既没有虫害,也与污染绝缘。

  在明前这个时节采摘,茶叶积累了充足的养分,浓而不涩,鲜爽甘醇,又回甘生津。

  竹叶青的采摘和加工都有显著特色,采摘时仅采鳞片舒展后的饱满茶芽,优中选优。

  加工过程也很讲究——竹叶青茶独创的五重锁鲜科技,从杀青、提香、品控到保鲜,将高质量茶鲜叶的鲜爽精准转变成高端绿茶的鲜爽,最大程度雕琢更鲜爽品质。

  对竹叶青来说,不仅仅是茶叶本身,其文化特色同样引人注目——就像苏轼的作品一样。

  众所周知,峨眉乃佛教名山,据说山上的万年寺最早开始种植茶并将其发扬光大,这让峨眉茶成为“禅茶”。

  在中国文化中,佛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中国的佛文化与茶文化结合之后,便形成了别无二致的“梵我一如”的哲学理念。

  至于道家,“天人合一”和中国文人推崇的茶道也殊途同归。

  所以苏轼说,“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这让喝茶这件事超越了茶叶本身,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更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它正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中那种代表了精神层面的“茶”。

  基于此,苏轼才把“明前茶”视为无上珍宝。

  春天喝春茶,也就成为一种风潮。

  中国古代茶成为贸易主角的情况下,“茶礼”几乎是国际间的最高礼仪之一。

  到了今天,只选明前茶芽的竹叶青以高端品质脱颖而出,在多个重要场合表达国家形象,并由此成为重要的国际交往礼品。

  盛世图景,茶礼天下

  自古以来,中国都以好客知名。

  茶叶作为中国的标签之一,扮演的几乎就是国际交往礼品的角色——作为春茶界代表,现在的竹叶青已经多次出现在重大场合。

  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竹叶青就已经成为礼宾绿茶,向世界展示中国五千年的茶文化。

  到了2021年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竹叶青作为礼宾用茶再次承担起重任。

  这让古老的中国茶文化成为一条连接古今的丝带,以最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向全世界讲述全新的中国故事——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出海”。

  中国人擅长托物言志,而竹叶青诠释了中国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形象。

  “人在草木间”的茶,也由此自带“和”的最高境界。

  另外,早在2006年的摩纳哥世界顶级奢侈品展TOPMARQUES上,竹叶青是唯一受邀中国品牌。

  这种“唯一”还包括,2021年《全球十大高端名茶》榜中国唯一上榜品牌,以及2021年世界品牌大会唯一指定绿茶等等。

  竹叶青能够出现在如此之多的场合,代表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天地人和的茶文化,以特有的淡定从容、以礼相待的气度,向世界展示东方智慧。

  这种以茶礼天下,与苏轼等中国文化代表的以茶会友本质上是一样的——苏轼的才华,风骨,人格魅力,以及君子品格,与竹叶青的风华形象相得益彰。

  不同的是,宋朝时尽管经济发达,但要喝上一杯“明前茶”并不容易。

  身在异地的苏轼想喝到来自自己老家四川的峨眉茶,更是难上加难。

  但在这个民族复兴的时代,竹叶青正走入千家万户——盛世图景,春发大地,少不了这一杯香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