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故事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rwddl8 2025-03-28 11:33:36
浏览

第一次听说大兴和尚,是因一位导游小哥。那次,去九华山旅游,在月身菩萨殿前,几位游客讨论起了地藏菩萨传说的真假。一位导游小哥在人群外低低声音说:肉身成佛,我们长辈们见过。执拗的我当时强迫症就犯了,拉着小哥,非让他给我讲清楚,导游小哥说:在九华山的后山,供奉着大兴和尚,就是肉身成佛,时间并不久远,也就是40年前的事情,他的父辈们都见过。

第二次听闻大兴和尚,是陈主席讲的,身为高级领导干部,陈主席从不用空洞的大道理教育我们这些年轻人,他老喜欢说一句话: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去九华山时看看这块牌子,好好领悟领悟。

67e60af199c8d.png 

(九华山双溪寺)

 

    乙巳年春节,节目组要去九华山拍摄,作为节目组的制片主任,安排节目组的吃住行是份内工作,多亏了刁老师,联系了双溪寺的果心大和尚,让节目组住在了寺庙里,解决了春节期间住宿难的问题。

    那天到达双溪寺已近午夜,黑漆漆的,分辨不清周围的环境,接我们的常观师父,一面安排大家住宿一面叮嘱我们:明天早点起来,去拜拜大兴菩萨。我如梦初醒,原来大兴和尚就供奉在双溪寺,这真是冥冥之中的缘。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和节目组的小伙伴前去敬香,转过一片树林,一面白墙突显在眼前,两行黑体字,醒目地书写着那句烂熟于心的话: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拾级而上,一座宏伟的大殿端坐在半山腰上,大殿之上,悬挂着一块金底的牌匾:大兴和尚真身殿。

67e60afbeea51.png 

                    (大兴和尚真身殿)

    虽然听闻已久,但当我站在大兴和尚肉身面前,心中仍然充满了好奇:这是一位怎样的和尚?留下不腐的肉身,又历经了怎样的传奇?

大兴和尚俗名朱毛和1894年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牛镇乡朱家村。他在1918年随着祖父朱汉臣到安徽屯溪莲花塘潜心学佛后来因军伐混战,被迫当了6年兵。1925年大兴和尚逃到了安徽的九华山,在现今的百岁宫寺庙出家了。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九华山数方里的老百姓,缺医少药,治病很难,很多老百姓就来求大兴和尚给他们医治,所以大兴和尚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就好像他们自家的老人一样,既熟悉、又亲切。

1958年,大兴和尚来到九华山后山的双溪寺,在寺庙里主要做放牛、挑水担粮等杂事,不论做什么,他都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直至1985年4月6日91岁时圆寂。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我是百岁圣人,不愿火化。寺里将圆寂后的大兴和尚盘坐装缸、封塔。历经3年零6月,拆塔开缸,奇迹出现了:大兴和尚的容颜安详若睡,如同生前一样。大兴和尚作为建国以来中华佛教应迹史上一座稀奇的肉身真佛,在九华山当地百姓口中无人不知,被誉为第三代地藏王转世菩萨

67e60b051adcd.png 

 

   “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就是大兴和尚生前,常常口中念叨的。这句老百姓都能朗朗上口的大白话,却传递了一个深刻的因果关系的道德观:人的行为本质上是作用于自身的“因”,其带来的“果”,会通过不同维度最终回归到行为者本身。肉身无常,大兴和尚的“存在”可能随时空消散;法性不灭,他传递的因果之理却可伴随我们一生。如今故事本身不再重要,触动后人的领悟才是真实不虚的果。

   在大兴和尚真身殿下面,有一间很雅致的民宿——远见

素雅山庄。民宿的主人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孙宣童。由于宣童与清朝宣统皇帝谐音,大家都开玩笑叫他“宣统”。宣童老人今年80多岁了,他告诉我,他家原来住在山下面,是大兴和尚让他到这里来建房,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村民们都笑他。他说大兴和尚喜欢小孩,在给庙里放牛的时候,就跟孩子们一块放牛,放牛的时候没有东西吃,他就摘果子给小孩吃。大兴和尚还喜欢喝红糖水,那个时候,宣童老人在供销社上班,经常把自己家里省下来的红糖送给大兴和尚。

坐在宣童老爷子家的阳台上,吃着老爷子炮制的生姜茶点,听着老爷子娓娓道来的故事,渐渐的,思维模糊起来,故事里的大兴和尚不在是一个传说式的人物,他变得那么真切、那么慈祥,就像是邻家的老爷爷,在我们这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半大孩子跟前絮絮叨: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这一刻,九华山的云雾、庙宇的钟声、和尚的微笑,都成为了我们叩问生命因果的镜子。

 

67e60b0e8149a.png 

               (作者胡轲与孙宣童夫妇)

 

拍摄结束那一天,节目组许多小伙伴都买了红糖,供奉在大兴和尚的面前。那一天,不知为什么,我哭了,心中总有一丝眷恋,无法割舍,无法放下。

我来了,看见了;我走了,心还在;我还会再回来。( 供稿人:原CCTV-老故事频道《故乡》栏目执行制片人、西藏文化研究者 胡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