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的启明星——苏轼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rwddl8 2023-05-11 11:53:45
浏览

  时代的洪流势不可挡,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我们周围的环境正在成指数地发生变化,虽然我们拥有着比父辈们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目前符合我们心理预期的岗位却在大量减少,我相信很多青年朋友们都和我一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和焦虑。

  “精神内耗”变成我们常说的反应焦虑的词汇,我认为适当的焦虑是很正常的。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应对焦虑。有一个古人用他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供参考的人生态度。我想,他可以作为我们新青年的启明星,引领我们去建立更适应当下社会的新价值观。他就是苏轼。林语堂先生评价他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在我看来,苏轼一生有着让我们仰慕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也有很多能让我们大家情感共鸣的地方。比如他在十年后悼念发妻时,他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比如他与弟弟苏辙七年未相见,他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便相隔千里,我们能一起享有这皎洁的月色。这些带着真挚情感的文字在如今依旧打动着我们。他是不需要让人刻意想起,就存留在心中的文化记忆。

  苏轼在学习和工作方面是我们新青年的榜样,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阐述了治学之道,他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积累,才能够有所作为。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多阅读,多实践来巩固知识。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模仿,多感悟总结经验。就像往一个搜索软件里存放大量的数据库,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便能搜索出有关联性的词条,结合实际情况,判断比较,就可以更科学的解决问题。

  记得苏轼科举时的一篇《邢赏忠厚之至论》提到的“三杀三宥”这一观点获得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赞赏,于是,便询问苏轼这个想法的出处。苏轼回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和梅尧臣在这件事情上处在惯性思维上,认为所有的政策都是通过借鉴他人得出的,而苏轼却能够提出自己新颖的想法,便是他不把自己局限在固有框架中,这一点对青年人的创新思维来说,依然带有很多启发性。在职场上学习他人的经验固然是好,但是我们更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精神和超越精神。

  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精神内耗”更应该学习苏轼的处事原则。苏轼一生中经历了三次贬官,但他每到一处都能够受到百姓的爱戴,就是因为他无论在哪里用心做实事,为了解决洪水隐患,苏轼一生中修建了三条长堤。当我们认真做事所产生的心流可以对抗焦虑获得内心中的平静,当我们可以为他人带来益处的时候也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价值感。人们常说李白是天上的李白,苏轼是人间的苏轼,身上的烟火气注定他是一个仰望星空时脚踏实地的人,他热爱美食,贬官到哪里,就吃哪里的美食,并且他独创的东坡鱼,东坡肘子这些都是直到现在我们都津津乐道的佳肴。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我们要像苏轼那样用心享受生活带来的幸福感。苏轼喜欢用诗歌记录自己所思所想,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比如摄像,文字等把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当我们翻阅这些记录时,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会给我们带来力量。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苏轼依然是我们新青年的启明星,我们将和他一样善于积累,敢于创新,并且,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时我们也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趣,发现美好,记录美好,去思考,去挑战!(作者:科锐得公司 杨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