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湖北中夏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卫鸿

中国文化网-网络文化工作网 001编辑 2021-12-06 15:40:06
浏览

  卫鸿:大器并不晚成

  ——访湖北中夏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卫鸿

  

 

  卫鸿,湖北中夏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个刚过知天命之年的男人,沉稳内敛,话虽不多,却字字珠玑、句句入心。他说,创业是不分年龄的,只要立志奋斗,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打拼路上屡尝失败的苦涩时,他却乐观地认定,那是学习经验的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他咽下委屈与辛酸,凭着一颗坚强的赤诚之心,敲开了通往光明的大门。

  30多年的峥嵘岁月,将卫鸿这个14岁就外出打拼谋生的男人,磨练成了一个古建筑领域的能工巧匠,锻造成了一个既雄心勃勃又脚踏实地的企业家。他直言不讳地告诉笔者,他的目标是要做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设计和施工领域的佼佼者,前面30年于他而言,是积累经验,是夯实基础,而后面的年华,他要有更大的作为……

  创业:不停“折腾”

  在湖北省大冶市卫鸿的老家,随便找一个年岁大点认识他的人,问其对卫鸿的印象,此人必定会回答:“卫鸿这个人啊,太能折腾了!他似乎有一股与生俱来的拼劲、闯劲,有一种永不言败的恒心、决心和韧性,假如他不成功,谁还能成功呢?”

  其实,乡邻们只说对了一半:卫鸿确实能“折腾”,他当过木匠做过学徒,开过餐馆,办过木材加工厂,贩过蔬菜……但凡发现一线商机,他都在不遗余力地尝试,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他也未曾有半分后悔。不过,他的“折腾”,并非出于“不安分”,而是缘于改善家境的原始动力。

  出生于六十年末的卫鸿,父母是农民,上有奶奶和父母亲,下有兄弟姐妹6个,他在自己这一辈排行第三。卫鸿年少时,农村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公社制——劳动力出工,挣工分。卫家只有父母两个劳动力,年迈的奶奶只能在家里做家务,6个孩子挣不了工分。9口人的大家庭,只有父母两人挣工分,一大家人挤住在两间土坯房里,吃着红薯饭,日子过得相当的拮据。

  所以,卫鸿很小就立下目标:将来一定要混出个名堂,要彻底改变一家人的生活条件,让奶奶父母一家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

  这一想法,朴素,简单,接地气。

  卫鸿其实还是有读书天份的。他在上初中写的第一篇作文,就在全校火了,被班主任拿到班上当范文阅读。继续念下去,他是能够通过念书这条“独木桥”改变命运的。但是,当年农村还没有形成知识改变命运的浓厚氛围,很多孩子初中没念完,就在父母的催促下辍学了。辍学后干什么?学手艺。加上卫家当年太困难,急需有人出面挣钱。于是,1981年,14岁的卫鸿,便踏入社会,成为一名木匠学徒工。

  学艺 : 名师出“高徒”

  那个时代学一门手艺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学艺的人很多,卫鸿明白,能够让师傅收为徒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跟着师傅认真学习,师傅精通大木、小木、圆木、各种农具、家具,各种古建筑、木结构的构成原理,可以现场画图出样,甚至城里的机械厂接到难度高又复杂的异形构件都会请师傅帮忙指导。 卫鸿入门的时候,师傅正值壮年,手艺又是一流,当时请师傅做活的人络绎不绝,所以对于卫鸿来说,能找到一个好师傅也是非常不容易、非常自豪的一件事了。

  

 

  

 

  卫鸿和师兄弟们跟着师傅从当初的打杂开始,每天干的活不是上山砍树就是在作坊里锯板,那时候没有电动工具,每件家俱木制品都是他们纯手工制作出来的。——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左右。 这样学会了一些基本功,第二年,卫鸿跟着师兄进入室内开始从事拼板、砍料、出料的工作,具体为每天弹线、削边、钻眼、对缝、上梢、刨平、砍方、刨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往往一天下来,精疲力尽,双手打满血泡,不知道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苦,现在的年轻人在那个环境只怕一天都呆不住。到第三年,师父把卫鸿调到身边,开始了识图、划墨、打孔、制榫、收光、拢斗的工作。得益于前几年练出的刨、削、劈、锯、裁、钻、凿、刻、磨等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干活能吃苦,勤快听话,人比较老实憨厚,所以卫鸿深得师傅的喜爱。

  

 

  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卫鸿带领着一班师兄弟们完成了很多大木构架的传统民居古建筑工程,包括室内的各式家具,从大木到小木,从房屋建造到家具制作,甚至有的东家还要求添制各种农具和家私、脸盆、礼盒、水桶之类的木制品,正是这样的磨炼,卫鸿才真正掌握了一门赖以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好手艺,卫鸿也慢慢的在圈内脱颖而出,小有名气了!

  学徒期满后,在社会上又单干了几年,21岁的卫鸿有了自己小家庭。他不再满足于当一个学徒工。他要创业,他要做大事!他告诉那些和他一起当学徒的小年轻:“将来,我要开一家大公司,把你们统统请过来帮我做事。我要让你们有事做,有饭吃,有钱赚!”小伙伴们不以为然:“但凡有一粒花生米,也不至于醉成这样。”卫鸿并不介意他们的嘲讽,他说:“你们不信?那就等着瞧,我会做给你们看的。”

  1989年,22岁的卫鸿创办了自己的木材加工厂。他到湖北通山县买木料,运回大冶后,请来过去的同事加工制作,然后把做好的产品运到武汉销售。虽然本小利薄,但卫鸿带着一班人干得热火朝天。

  前行的路注定布满荆棘。卫鸿的事业刚有点起色,他的父亲却因病倒下了。在此之前,母亲因劳累过度成疾已经去世。如今父亲又病倒在床,卫鸿只好将事业暂时放下,砸锅卖铁地救治父亲,家里凡是值钱的东西,全都拿出去卖了——粮食种子,刚买的仔猪……父亲在医院一住就是三十天。其间,父亲因手术需要输血,卫鸿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要给父亲献血,却被医生劝止。后来通过其他途径为父亲输了血。只是,父亲因操劳过渡,积劳成疾,希望父亲健康长寿的愿望未能实现,1996年,61岁的父亲,怀着对儿孙们的不舍,撒手人寰。

  从一九九零年到一九九六年,六年时间奶奶父母三位至亲相继辞世,这给卫鸿的打击相当的沉重,29岁的卫鸿扛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彼时2个姐姐已经出嫁,下有3个弟弟妹妹,长兄如父,弟弟娶妻生子盖房,妹妹出嫁,卫鸿全力操办。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继续创业的动力所在。

  当时,经济体制已经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轨到了市场经济。规则更好,舞台更大,但创业也更艰难。要知道,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只相信结果。它不会因为卫鸿扛着一大家子重担而格外地青睐他,反而,会时不时给他添点堵。

  有一次,卫鸿从一个开发商手里接了一个比较大的单子,由于缺乏经验和阅历,在材料采购环节没有把握好,结果产品运到客户手里后,却发现成品发生了变形。原来,木材刚刚砍伐就运来加工,没有进行烘干,能不变形吗?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客户肯定会退回来的。那一单失败的生意,让卫鸿的创业不得不被迫摁下了暂停键。

  欠下数千元外债的卫鸿,顾不上舔舐内心的伤口,又开起了餐馆。那时的市场很“缤纷”,他在一个新开发的社区里,买来案板、蒸笼、锅炉子,锅碗瓢盆那一套东西,再买点菜,餐馆就算开张了。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活儿,一天下来,能赚个100元左右。

  为了经营好餐馆,卫鸿无师自通,学会了各种红案白案的做法。有个老顾客,每次来卫家餐馆,都会吃上三四盘炒粉,就认定了卫鸿的厨艺。还债的那些钱,就是一盘盘炒菜、一笼笼包子和馒头卖出来的。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餐馆所在地市场需要整体搬迁,卫鸿的“餐饮之路”也被迫中断。接着,他又贩起了蔬菜。他用东风牌大卡车,从黄石的江北农场,买来一大车的蔬菜,拉到大冶,卖给那些小菜贩。再由小菜贩卖给终端的客户。菜的生意做了一段后,卫鸿发现卫生纸的前景不错。当时农村还没有用卫生纸的习惯。但为了身体健康,肯定家家都会用得着。所以,他又连带着做起了卫生纸的批发生意。

  敢于折腾也善于折腾的卫鸿,就这样在创业的路上一路“折腾”着。没有一条河流能够阻止他迈向成功的彼岸,没有一道陡坡能够妨碍他登上荣誉的顶峰。

  

 

  

 

  立业:“无知”无畏

  开工厂、开餐馆、商店、蔬菜、纸品……卫鸿零打碎敲,一步一个脚印,将做木材加工生意失败而欠下的债务,包括供应商的货款、工人的工资等等,一点点还清了。

  无债一身轻的卫鸿,没有选择在家里苟且偷安,他又回到了老本行。不管怎么说,他是做木工出身的,这一行,才是他想要大有作为的舞台。

  重新开张的木材加工厂,主要是为大城市的建筑工地配套生产一些门窗木制品。那个时候,居民们喜欢做封闭阳台,大街小巷都能看见这样的木制门窗做的封闭阳台。卫鸿瞅准商机,走街串巷地跑市场,找客户、接单子,包括其他方面的市场经验,就这样一点点地积累下来。

  1998年,于卫鸿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31岁的他,带着家人,一只编织袋,以及袋子里的棉絮和几件换洗衣服,从偏远的大冶乡下,赤手空拳地来到了大武汉,在武昌区水果湖街余家湖村租了间民房,开启了他们在大都市的“淘金之旅”。

  这一次,卫鸿是被亲戚请过来的。这个亲戚是个包工头,他知道卫鸿的木工技术好,正好他那里缺一个施工技术员,便邀请他过来。卫鸿跟着这个亲戚一干就是3年。那时,余家湖还是城中村,但此村非彼村,比真正的农村富裕多了。村民们有了钱,便寻思着将房子盖得更漂亮,将里面的装修做得更有品味。卫鸿的亲戚做的就是这些。卫鸿跟着亲戚一起做,给村民们打地基,做楼房做装修等等。

  

 

  

 

  从日常工作中观察、积累下来的经验,一些想法渐渐地在卫鸿的头脑里发酵,一颗想在大武汉乃至全国大干一番的雄心,不可遏止。

  于现代企业而言,质量是生命,诚信是根本。当时的卫鸿,虽然没有正儿八经地接受系统的现代经营管理培训,但他用行动为自己赢得了好的口碑。个人品牌的美誉度弥足珍贵,千金不换。 2001年春天,卫鸿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带着多年的积蓄2000块钱和简单的行囊,从武汉义无反顾的出发,第一站选在湖北宜昌市的秭归县,因为听业内人士说,秭归的屈原祠堂马上要翻新扩建,一路乘船坐车,风尘仆仆赶到了秭归县博物馆,见到了相关领导,了解到屈原祠堂确实是要改建扩大规模,但是现在正在规划设计中,至于后面施工招投标时间未定,当卫鸿辗转找到屈原祠堂时,正好遇见在江渎庙维修的一个施工队,其中有一个姓刘的技术员是家乡殷祖镇人,卫鸿通过与刘工攀谈,了解到江渎庙的修缮工程是武汉太岳古建中的标,以及后面的祠堂工程情况,然后了解到宜昌上游重庆云阳那边很多文物古建筑,包括张飞庙一些项目都要搬迁重建,可以到那边去看一下,反正也不是很远,这样卫鸿马不停蹄赶到重庆云阳,然后逆流而上到湖南的怀化、源陵,又去了河北的石家庄等地,历时一个多月,渴了喝点单位的自来水,饿了啃一个包里带的馒头,累了找个树荫坐坐,困了找个最便宜的旅社歇歇,就这样餐风沐雨到体验了跑市场找项目的艰辛!

  

 

  

 

  花光了多年积蓄,转了小半个中国,仅仅收集了几个业务联系人电话和几个项目信息,一无所获的卫鸿回到了武汉家中,闲暇之余,卫鸿就看看书报。那天,楚天都市报上一条不起眼的小消息,深深地吸引了卫鸿的注意:东湖风景区落雁岛要建一个大工程,涉及到广场、大门楼和游客中心等方面,都是卫鸿熟悉的领域,总投资几千万。

  卫鸿看得热血沸腾,当即就将报纸一拍:“这个工程,我一定要参与进去!”

  现在回想当初的血脉贲张,卫鸿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落雁岛景区这么大的项目,岂是自己这个在工地上谋生、手脚上还沾着泥土的农民工能够参与的?除了一双勤劳的手,以及想做事能做事的雄心,自己是啥也没有啊。

  可参与这样巨大工程的想法,就这样在卫鸿的心里产生了,而且信念坚定执着。

  卫鸿回忆当年自我解嘲:“也许,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无知者无畏吧。”

  带着一定要参与到项目中的雄心和决心,卫鸿行动起来。他联系东湖风景区的相关领导,去了很多次没能碰上。有次去办其他事但他半路上改变主意,径自去了风景区管理局,冒冒失失闯了进去,并四处打听,没想到还真打听到了项目相关负责人的信息。

  卫鸿又马不停蹄地联系上这位负责人。负责人感动于他的执着和诚意,告诉他项目是要公开招标的,欢迎有意向有实力的公司参加竞标。

  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卫鸿辗转找到了愿意合作的老板。过程既艰辛而又充满着希望,卫鸿跟着合伙人技术团队从备案,报名,现场踏勘到开标会,从业主发布招标公告到开标结束,前前后后3个月,卫鸿全身心投入,日夜奔波,找资料,看图纸,做方案,算成本,报价格,摸市场,搞调研,反复核对检查,力求向业主单位提交一个最完美的技术方案和最合理的报价。只求一举中标,马到成功!但希望很美满,现实很骨感,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卫鸿和合伙人团队付出全部心血的投标仍以失败告终。

  不过,卫鸿还是真诚地感谢合作的老板,以及合伙人团队,还有风景区负责工程招标的领导。他们并没有歧视他这个当时寂

  寂无名的年轻人,而是给了他足够的机会去公平竞争。并且让他领略了行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

  

 

  兴业:与时俱进

  虽然没有中标,但卫鸿并没有放弃。有想法的人,能从绝望中看到希望,能将逆境转变为顺境。

  卫鸿的想法是:虽然中标单位不是自己的合作伙伴,但总有他们不会做的、需要借助外力的事情。只要他们有这方面的需求,卫鸿就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

  机会还真的就来了!卫鸿通过可靠的信息来源,了解到落雁岛景区项目,有个古建筑的修建工程,中标单位不会做。而这,恰恰是卫鸿的强项,他马上接下项目。这一单做下地,卫鸿赚了10万元。以当时的物价水平论,称得上一笔巨款。卫鸿就这样完成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卫鸿回忆第一桶金的采掘经历时,笑称“一张报纸改变了我的命运”。其实,那张报纸上的信息只是一个引子,一个机会。倘若没有此前十几年在同一行业的摸爬滚打,就算有机会来了,他也有可能抓不住。

  随后的时间里,卫鸿就这样一单接一单地接活儿,一单接一单地做项目。渐渐地,他在武汉买了房,有了车。2010年,卫鸿正式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以东湖为起点,以湖北为核心市场,卫鸿开启了在全国的园林古建筑行业谋篇布局的宏图大业。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他知道,无论是个人品牌,还是公司信誉,是靠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项目做起来的。有一次,卫鸿接下了东湖的一个护岸项目。需要把一公里长、2米高的湖堤用石头和钢筋混凝土仿树桩保护起来,2至3米深的湖水,风高浪急,波涛汹涌,时值寒冬,水下作业的难度可想而知,工程的第一步就让不少公司望而却步,因为那个地方全是湖水。要想施工,首先得进行围堰抽干湖水。

  卫鸿没有畏难,当即接下这个无人愿接的项目。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带领他的100余人的施工团队,挖山取土灌包,用防水布扎进湖底一米多深的淤泥、用大量土袋层层压实,人工围堰把水劈开、抽干,把淤泥清出来,打混凝土做牢地基保质保量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东湖的护岸工程让卫鸿声名渐起,奠定了他在行业内做事可靠的形象。所以,当蔡甸奓山300多万的工程需要人去做时,相关负责人便想起卫鸿和他的团队。

  在武汉的行业地位,就这样被一点点夯实。卫鸿开始向武汉之外的地方拓展。

  

 

  2010年,中夏古建承建了襄阳市古隆中景区编钟音乐厅木质结构工程、湖北大冶陈贵王氏宗祠仿古工程;2012年,承建了湖北省黄梅县妙乐禅寺彼岸塔建设工程、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南河镇段宅文物修缮工程、黄冈市团风县回龙东岳庙抢救保护工程;2013年承建了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南河镇段宅文物二期修缮工程、江苏连云港碧霞寺三圣殿、藏经楼、南北僧尞等工程;2014年承建了湖北襄阳习家祠堂怀晋庄园大木结构古建工程;2015年承建了湖北襄阳古隆中景区核心区木牛流马兵器馆古建筑维修工程、恩施市巴东县文化广场景观浮雕工程。湖北省黄梅县妙乐禅寺妙乐文化大讲堂建设工程;2016年承建了广东省东莞市长安莲花古寺木作装饰装修工程、湖北省利川市鱼木寨村传统村落环境保护整治工程、海南文昌黄氏大宗祠工程、陕西省合阳县旅游公路文化墙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2017年承建了恩施市来凤县龙桥村风雨桥危桥修复改造工程,恩施土司城木质结构建筑维修工程、许昌市曹魏古城南大街立面改造工程、恩施市施州城址城墙一期修缮工程;2018年承建了中国阳明文化园龙冈书院工程、恩施市施州城址城墙二期修缮工程……

  湖北襄阳习家池风景区怀晋庄园仿古建筑工程,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由14栋单体组成的一个古建筑群落,仿汉晋风格,大气浑厚,全木榫卯结构,整个庄园布局合理,设计优良,用料考究,做工精致,全部采用印尼进口菠萝格木材,用料一万多立方米。 2013年在怀晋庄园项目施工中,卫鸿亲自动手制作大木构件梁柱,给众多木工师傅垂范,由于全部采用印尼进口红木菠罗格木材,此木质地坚硬,刨削、开孔、制榫较常用木材难度加大,眼看师傅加工出来的成品在规格尺寸、平整光滑度和切口、卯榫制作工艺存在粗糙和不标准的情况,卫鸿觉得第一是师傅们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细致,第二是没有总结提炼出施工过程中的错误和缺点,第三是没有合理利用便携式木工机械,第四是大部分师傅们没有熟练掌握技巧和方法,根据这些情况,他召集师傅们集体讨论,亲自示范,展示出扎实的基本功,言传身教,从选材到刨光,从划出墨线到开孔制榫,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做出的活干净利落,尺寸标准,构件顺直平滑,木材纹理清晰,观感舒适,让同事们赞叹不已,在技术方面,他吃透图纸的同时,总能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碰到一些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总是与监理方、设计方、业主方提出建议,在增强结构强度、降低成本方面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眼光向甲方尽心尽力无偿提供解决方案,用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们作为施工承包方,一定要急业主之所急,忧业主之所忧,甲方是我们的东家,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每个项目都是无数个困难和问题组成的,我们一定要为甲方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这也是我们作为乙方存在的意义”!正是这样孜孜以求的精神,正是这样对工匠精神的恪守,最终在质量、进度、安全方面,业主、总包、监理单位都给予卫鸿很高的评价和认同。

  

 

  湖北中夏集团的领头人卫鸿,带领企业管理团队,积极进取,不断扩大市场,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质量精品意识,近年来稳健发展,2018年度企业缴纳各项税费达800万元、2019年缴纳各项税费高达1000多万元,年产值逐年递增,项目遍布全国各地,中夏公司每年为家乡大冶市刘仁八镇及周边邻村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每年发放农民工资3000多万元,带动从业人员数千余人,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年来,他响应党的号召,发挥党员先进性模范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他带领团队一班人,开发市场、拓展业务,不辞劳苦跑遍全国各地30多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市委市政府号召,提出做大做强园林古建产业、加快实现“富民兴镇强县”这一目标做出了一个党员应有的贡献,同时受到了家乡刘仁八镇、大冶市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支持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他的公司获得“古建筑保护优秀企业”、个人也被评为“古建筑保护优秀企业家”等多个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他总是很淡然,说我们做的永远还不够,我们要不断开拓进取,创造精品工程,为振兴地方经济加快农民奔小康再作新贡献。 30多年来,作为一名党员卫鸿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扎实践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时刻体现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贡献之中。以诚信无私的职业道德,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恪尽其责的职业操守,奉献青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卫鸿勤奋敬业、努力拼搏、谦卑好学,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励志事迹,成为了家乡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和传奇人物,无形之中影响了很多家乡人,带动了家乡人民的创业热潮,成为十里八乡青年创业者学习的楷模。这位当年的小木匠、今天的企业负责人,如今事业成功的同时致富不忘家乡!成为老家致富带头人,他奋斗拼搏的故事不知激励了多少家乡人!他就是新时代的新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