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识人 读人解画 读江浩的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艺术顾问 赵友萍
西方油画进入中国的教育和绘画艺术创作领域的时间并不算很长,先辈、先师们为了向本国、本民族介绍这一受到广泛喜爱的艺术形式,做了艰苦的努力,并为油画的本土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们后学者提供了继续前进的支点和研习的平台。我们至今心存敬爱,心存感激。努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是我们的责任。
现实主义的油画理念和创作方法是一切其他流派之根,其它流派不过都是由它派生而出的,我们学习者中西方的艺术形式,面临的是双重的艰难,一是全面的认识这种艺术形式并刻意的掌握,并非易事,另一是中国人学习外国画使之本土化,也非易事,西方画都要求全局的、非局部的、根本的而非表面的掌握、理解、方可以说学了西方的油画,取到了真经,尔后方能谈化。
《向阳花》 江浩
但是这些困难并未难倒中国研习油画的热情,尤其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流派和他们五花八门的艺术理论汹涌而来。我们的年轻的习画者热情的伸出双臂迎之,经过了时间的沉淀,逐渐重新认识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永恒性,虽艰难,但离开从艺之正道,是没有前途的。尤其我们的艺术家中不乏追求艺术真谛的前行者,他们研习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他们还从先圣、先贤的智慧中逐步悟到了,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列如孔子与子贡交谈,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夫子不言,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前人很早就发现了大自然是美好与善的直接体现,发现了大自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行旋律,或者说生命的旋律,这也就是为什么先辈大师们无例外的都将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以造化为师,进而总结了‘外师造化’的真理性结论,但先辈先师们并未止于此,他们有总结出了‘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而防止了成为对客观对象照片式描摹的弊病。江浩老师便是紧随这条艰难之路奋斗不息的行者,见过他本人的会发现这是一位身体健壮,气色红润,亲切朴实的北方汉子,这种特点一看便知是与大自然‘亲密’相处才能在他身上留有的印记。
江浩老师出生于河北承德,曾就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和中国油画院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后留任研究生课程班班主任。这两所学院一个是从高中生培养人才也兼有招收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可独立研究专业问题的研究性质的学员,而中国油画院则以后者为主要任务,但是这两所学院的艺术理想是一致的,艺术与生活的内在统一性是他们共同的本质性的坚守。这一段的研习使他更加深化和强化了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理念和创作方法的认识和始终如一的践行。
(江浩,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艺术发展中心主任、教授,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际出版社《中外书画名家》杂志社副总编)
西方的油画是在研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并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表现手法,他们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形成了他们以写实的写生的方法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所以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面对多彩的世界直接写生成为所有习西画者一致的研习方式。
写生真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劳动是一个充满激情场的面对客观世界艰苦的发现和捕捉美的过程,否则不能以情带技又如何‘中得心源’又如何能有艺? 在写生中才能发展画家的敏锐的观察力,写生能开启了人的胸襟,在对大自然的认识和表现中,不断地深化。本质化的认识和感动于大自然之美,它让自己认识到能生活在这样的天地之间,真是一种福分!
《冬日阳光》 江浩
写生不仅凝聚了作者的智慧、感情、愿望和作品完成之后的愉悦,同时也给观众提供一个审美对象,我们记得英国的画家泰纳画的一幅伦敦的风景画,被认为是作者让观众认识了雾中的伦敦之美。难道我们的作品不是给观众的一份又一份审美的礼物吗?
可以说写生以其无与伦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不可重复性,获得了永恒的审美价值。
江浩老师始终如一的坚持传统油画中的精髓,始终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从艺之道。近年来,江浩老师每年都会坚持用一段时间回到他的家乡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体验生活,去寻觅家乡的诗情画意。他写道:‘在滦河的源头,落马河旁,伊逊河边------特别是伊玛图河畔的半截塔村,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当我走在熟悉的田间小路上,满山坡的山菊花,蔓延在沃土上的油菜花,数不清的碧绿和火红的花木相间的景色,泥土的芳香围绕着我,看到在田间劳作的乡亲们,无不想起儿时与大自然、与乡亲们和谐相处,助我成长、欢乐,一幕幕难以忘怀------,一种莫名悸动充满我的心扉,使我异常激动’。
在他家乡,伊玛图河的潺潺流水、鸡冠山上洁净无瑕的白雪、明媚阳光下小南河的无限生机、广袤无垠的林海、五彩缤纷的田野、御道口牧场那一望无际的丘陵、草原、都成为他手中一幅幅的美丽画卷------
特别值得书上一笔的是江浩对塞罕坝大森林的特殊感情。
那里曾是寸草不生的大荒漠,塞罕坝人真是英勇坚韧的一群优秀的精英,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创造了人间奇迹,一片广阔的大森林,带来的不仅是财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把本属于大自然的美丽带回了这片天地之间,重新成为万牲万物生命的卫士,生命的屏障!
《青春与使命》 江浩
塞罕坝人的英雄业绩,引起了全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也成为了鼓舞全国人民吃苦耐劳的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江浩老师和全国不少艺术家为之感动,组织起来到塞罕坝去,到英勇的塞罕坝的人民生活中去,感受塞罕坝人平凡中的伟大,创造世界的英勇气概,他们为之感动,为之造像,创作了一批描绘、记载塞罕坝人民英雄业绩的作品。
《伊水秋寒》 江浩
江浩老师除了与各位画家一起完成了一系列反应塞罕坝伟业的作品外,他还创作了多幅描绘塞罕坝之美的作品。列如:《坝上春色》塑造了塞罕坝的山雨孕育着万物的独特气氛,树种的不同那一片绿色便呈现出千变万化的丰富,最难画的绿色此时在对比中呈现了它们各自的特色,而构成了变化中的统一之美。
再如;《塞罕坝之秋》金色的落叶松,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色彩的变化层层递进,变化中明确统一的色调,增强了画面的整一感,明亮的旋律,表现出了它的坚定而辉煌的审美力量。
而《葱茏的骆驼山》层峦叠嶂,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凝重的色彩,活跃的笔触,斑斓的光影,使画面充满了生命力的美感。
江浩老师特别提出了他的一幅作品……《尚海林》,这片林被称之为《尚海林》是因为这片林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创建之初,场党委书记王尚海所栽种而成的,现在已经成林了,郁郁葱葱高耸在美丽的山岭上,阳光射入丛林,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大地上铺满了鲜花引来了蜂蝶的造访。这一切像一个盛大的聚会,赞美着成长的欢乐,也是对护佑着自己成长的故人……王尚海的崇敬和永恒的缅怀!这一切表达了江浩老师对塞罕坝深沉的爱和溢满胸怀的敬意。
江浩的作品甚丰,也常常参加国内外的大型展览并获奖,他的主要代表作《坝上金秋》、《青春与使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多幅作品被收藏,其中《坝上金秋》被国家税务总局收藏,《萧军同志到延安》被萧军研究会收藏,《情满四合院》被首都博物馆收藏,《平遥天主教堂》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我认为这些都是他多年奋斗的一种奖赏。
江浩老师的作品,没有‘花里胡哨’的颜色眩人眼目,也没有看了以后吓人一跳的‘创新手法’,他的作品就如生活一样朴实无华,看不出任何雕琢之感,在他的画前有如见到一位熟悉的老朋友面对面坐下来听他亲切平和地娓娓道来,他的感动感受,语言里透着易懂的诚恳、平实、谦和及近人,使观者感受到那里不舍尽视的潺潺流水,丰美草原上的牛群,乡亲们在田间劳作的一幅幅天人和谐相处的大自然景象及家乡处处的美和好,同时心中也慢慢的充满了一种温暖和柔和的感动……
中国画论中讲求画品和人品的统一,江浩老师的画品即如他的人品,而他的人品又决定他的作品的风格特点。说明了他的心如何所见即如何。
我虽然不能尽述江浩老师作品之美,但是他诚恳热情的面对大自然,热情谦和的对待师友的修养,对家乡亲人的热爱,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是他继续创造出优秀作品的保障,我相信他这种始终如一的坚守,在艺术正道上,奋力前行,是一定能创作出堪与中华民族文化之美相延续的优秀作品的,我也相信更大的成功等待着他
赵友萍
2020.7.6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顾问
赵友萍先生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