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召唤
江浩,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艺术发展中心主任、教授,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际出版社《中外书画名家》杂志社副总编
心灵的召唤——谈江浩的油画艺术苏高礼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人乃万物之灵,有生命,有思想,有文化,有创造的潜能。作为一个艺术家,江浩热爱生活,追求生活的真实。他的油画体现的是在心灵纯净的状态下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种感动,他通过绘画呈现出的视觉感受是心灵诚实的行为和超然的精神劳动。他朴素地表现人和自然,发现真与美,表达自己的情感,唤起人们向上的精神。江浩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直觉、表现,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也就是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重视人的自我感受,强调艺术家的内心和自我,所以发掘艺术的表现性是江浩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的目标。
江浩是我的学生中很刻苦的一个。他勤于实践,是一位诚恳踏实的画画之人,力图在方寸之间求得西方油画语言之要义。虽然身处前卫艺术风起云涌之时代,但他沉静稳重,不为所动,依旧沉浸在对传统写实绘画的语言的研究之中。他对写实绘画的语言的研究倾注了很多心血。他长期研究光和造型的关系,以及在同一光源下室内人物和散光室内人物的造型的表现。同时,他极为重视对自然风光的写生,研究阳光和色彩的关系,奔波于乡间和大山之中,创作出了不少好的作品。他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时创作的油画写生作品《平遥天主教堂》被本院收藏。他的很多作品在许多大展中获奖,如《奶香》《原上草》《坝上金莲》等。《坝上金秋》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国家税务总局举办的联展中获奖并被国家税务总局收藏。作品《坝上金秋》《静物》《雁江春潮》等在《中国艺术博览》《河北美术》等学术杂志上发表。江浩是一位成熟的画家,他的作品通过写实的艺术语言表达情感与思想,在民族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不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当下的写实油画领域,他有自己的独立话语权,其作品有着独特的气质、思想以及艺术意味。在作品《守望》中,江浩用朴素的表现手法和现实主义思想发掘了当今农村的现实状况。多少代人曾生活其中的老屋已坍塌,寂寥的街道杂草丛生,只有少数老人、孩子和老屋在守望。其作品记录着小村的历史和以往的热闹、喧嚣。他的作品凝重、深邃,有着无限的遐想和萧瑟,充满神秘和孤寂。《小镇》有着浓郁而凝重的色彩,天空中飘动着阴云,阴云下面的老屋像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在作品《夕阳晚归》中,夕阳西下,一个疲惫的村姑领着一个女孩迎着一抹晚霞的余辉赶回自家的牛群,远处的阴影里是为秋收而忙碌的人。这幅油画作品所描绘的地方就是江浩出生的村庄。幼时的江浩就是在这样的秋末冬初割柴草,拾牛粪。画面中的色彩丰富、强烈,气氛凝重,秋风萧瑟。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归来。画中人物形象生动,江浩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农村妇女从小到大艰辛的成长历程。
江浩创作了很多家乡题材的油画作品,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他说:“我的家乡很美,它哺育长大,我要用我的心灵和色彩与它们交流,用画笔表现它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直至我的生命尽头。”这就是江浩的情怀,也是一个艺术家的情怀。
在作品《伊水秋寒》中,萧瑟的秋风吹着伊逊河水,山峦起伏,层林尽染,展现给人们的是一首抒情诗、一篇乐章;牛儿在悠闲地吃草,放牧人在远眺,浓厚的怀旧情思和对家乡的回忆得到自然呈现。
《坝上春歌》中朴素严谨的灰绿发掘了高寒坝上春天的清新。无边的草原、参差的树丛、隐秘的小屋、连绵的远山组成了坝上独特的风光,牧羊姑娘在明媚的春光中采着野菜,看护着牛和羊,观者隐约能听到提琴曲《牧歌》的旋律。《右江春色》是江浩在广西画的一幅雨后右江图,渔船和客货船停靠在江边,春江雨后的清新味道让人陶醉。此图构图严谨、主题突出,画中景观辽阔、色彩丰富,令人耳目一新。
江浩经过学院的教育和系统的训练,掌握了坚实的基本功。他认真研究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造型技巧。他谦虚至诚地学习、研究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艺术,他“心仪经典,追求完美”,一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近年来他勤奋地创作着,推出了一幅幅新作。我在他沉稳的性格中看到他有头脑,很善于思考。他目标明确,不断创新。他会披荆斩棘,迎着晨曦,登上峰巅,走向光明。